「歸宗有在」,是先歸在「有」,再引入空?

姓名或匿稱: 
曹自春

在導師著作中提到「歸宗有在」者有二處,即

1.「二月五日,甲子元旦,大師編〈慈宗三要〉。大師特弘彌勒淨土,至此乃確然有所樹立。序曰:

「遠稽乾竺,仰慈氏之德風;邇徵大唐,續慈恩之芳燄;歸宗有在,故曰慈宗。三要者,謂瑜伽之真實義品,及菩薩戒本,與觀彌勒上生兜率經;……如次為慈恩境行果之三要也」。」(《太虛大師年譜》,p.168)

2.「從釋迦的由證而立教說,本是正覺了無生法性,圓證了法法不出於如如(無生)法性的。他的從證出教,如先從最高峰鳥瞰一切,然後順從山谷中的迷路者(眾生),給以逐步指引,以導登最高峰的。後來的一般聲聞學者,在向上的歷程中,為路旁的景色所迷,忘卻了指導者的真意。大乘學者,即是揭露這鳥瞰一切的意境,使他們歸宗有在而直登山頂的。所以,大乘不僅不與釋迦的本教相違,而且真能窺見釋迦本教的真義,非拘泥名相的一般聲聞學者所及。如佛在《阿含經》中,從緣起的生滅相續而說諸行無常;從緣起的因緣和合而說諸法無我;無我我所的執見而悟入無生無滅的涅槃。釋迦的方便善巧,使眾生從現實經驗到的因果生滅相續和合中離執,到達正覺的體悟。實則此涅槃並不在一切現實的以外,不過為了引迷啟悟,而相對的稱之為無為、無生。」(《中觀今論》,pp.29-30)

所以,「歸宗有在」一詞在中觀今論中,應是大乘中觀行者,欲引導一般聲聞學者,直登山頂,復歸佛陀本懷,歸宗究極無生法性的圓證,不迷失於名言法相之中。能依「空相應緣起法」的無常、無我,直登無我、不生不滅之緣起空寂。能依三法印直證無生之佛陀本意?

導師也提示「《中論》的抉擇《阿含經》義;《大智度論》的引佛為長爪梵志說法,《眾義經》偈等來明第一義諦,不是呵斥聲聞,不是偏讚大乘,是引導學者復歸於釋尊本義的運動。唯有從這樣的思想中,能看出大小乘的分化由來,能指斥那些畸形發展而遺失釋尊本義的亂說!中觀學能抉擇釋尊教義的真相,能有助於佛教思想發展史的理解,這是怎樣的值得我們尊重!」(《中觀今論》,pp.4-5)

有學者說「大乘學者是使聲聞學者先歸宗在『有』,然後再使之由『有』歸空」云云,似乎是別解了?

Comments

一、「歸宗有在」即是:歸宗有個所在(安住之處),也就是「歸宗有處」的意思。

如太虛大師於1935年4月在奉化雪竇寺講〈慈宗的名義〉:

《第六編 法相唯識學》:

「慈宗」,就是「彌勒宗」。梵語彌勒,此譯為慈氏,依據慈氏為宗,乃立「慈宗」的名義。民國十二年元旦,我在武昌佛學院,選集瑜伽真實義品以明其境,菩薩戒本以軌其行,彌勒上生經以明其果,叫做慈宗三要。在敘文有幾句話:「遠稽乾竺,仰慈氏之德風;邇徵大唐,續慈恩之芳燄歸宗有在,故曰慈宗」。是定這個慈宗名義的緣起。(《太虛大師全書》,精 第9冊,p.1365)

 

二、所以,「歸宗有在」一詞在中觀今論中,應是大乘中觀行者,欲引導一般聲聞學者,直登山頂,復歸佛陀本懷,歸宗究極無生法性的圓證,不迷失於名言法相之中。能依「空相應緣起法」的無常、無我,直登無我、不生不滅之緣起空寂。能依三法印直證無生之佛陀本意?

是的!

 

二、有學者說「大乘學者是使聲聞學者先歸宗在『有』,然後再使之由『有』歸空」云云,似乎是別解了?

這「離題太遠」了!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