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論聖道支性通滅為何虛線表示

姓名或匿稱: 
匿名法友

法師阿彌陀佛

請問佛法概論第十章P146頁圖中聖道支性與滅諦的關係以虛線表示如何解釋?

感恩法師慈悲開示 

Comments

回應:《佛法概論》聖道支性通滅為何虛線表示?

依筆者之理解:

一、導師於《佛法概論》p.145指出:「聖道支性即是八正道」。

聖道支性即是八正道,要想得到超越世間雜染的清淨法,必須修聖道為因緣,才能實現。經中曾以「古仙人道」(《雜含》卷一二‧二八七經)說此聖道,即可見要到達清淨解脫,」(《佛法概論》,p.145)

 

二、依據《雜阿含785經》所示(如下所引),有二種「八正(聖)道」:

(一)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二)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所以聖道支性之八正道有「有漏世俗」及「無漏聖出世」二種,既含攝「有漏世俗」,故以「虛線表示」(但「有漏世俗」可轉向「無漏聖出世」八正道)。

 

《雜阿含783經》(聖道分相應/道品誦/修多羅)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有異婆羅門來詣尊者阿難所,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記說不?」

阿難答言:「隨汝所問,知者當答。」

婆羅門問:「尊者阿難!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阿難答言:「婆羅門!為斷故。」

復問:「斷何等?」

答言:「貪欲斷,瞋恚、愚癡斷。」

又問:「阿難!有道有跡,能斷貪欲、瞋恚、愚癡耶?」

阿難答言:「有,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婆羅門言:「阿難!賢哉之道!賢哉之跡!修習多修習,能斷斯等貪欲、恚、癡。」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彼婆羅門聞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如斷貪、恚、癡。如是調伏貪、恚、癡,及得涅槃,及厭離,及不趣涅槃,及沙門義,及婆羅門義,及解脫,及苦斷,及究竟苦邊,及正盡苦,一一經皆如上說。」(CBETA, T02, no. 99, p. 202, c12-29)

 

《雜阿含785經》(聖道分相應/道品誦/修多羅)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志?謂正志二種。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語?正語有二種。有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業?正業有二種。有正業,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命?正命有二種。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種。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念?正念有二種。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BETA, T02, no. 99, p. 203, a19-p. 204, a15)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一、筆者前面引據《雜阿含785經》的二種「八正(聖)道」,導師於《佛法概論》第十七章「解脫的正行/道的必然性與完整性」已有提示(如下):

 

八正道有二類:有「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的,有「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的(雜含卷二八‧七八五經)。這二者的差別,根本在正見。如是因果、善惡、流轉、解脫的正見,以此為本而立志、實行,這是世俗的人天正行。如是四諦理的正見,再本著正見而正志、修行,即是能向出世而成為無漏的。(《佛法概論》,pp.224-225)

 

二、此一提問與2021-09-25「《佛法概論》P11八正道圖表實虛線各表何義?」之提問有相似的內容(或許是同一位法友提出的),或可一併參考。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26592

筆者當時的回應為:

 

(一)圖表是輔助功能(可以簡要收攝多項文義),但還是要以「文字解說」為準。

 

(二)導師所標舉的三種「歸依法」(真諦法、中道法、解脫法)是以釋尊所體證古仙人道(「八正道」)之「中道」為核心由知而行──從知「真諦」到達「解脫」

 

(三)圖表中的「中道」以簡略的二條實線(其實八條實線亦可)連結「八正道」,而「八正道」之間以虛線相連「虛線」代表著「從正見到正定之間」動態的實踐意義同樣的「真諦」、「解脫」二者以「虛線」連結「八正道」,也是動態實踐的意義

 

三、筆者於二(一)表示:「圖表是輔助功能(可以簡要收攝多項文義),但還是要以『文字解說』為準。」從而筆者對本題之回答容有不足之處,非常感謝福嚴佛學院對此論題亦有討論,且蒙福嚴老師提供以下詳細之解說,特轉貼如下:

 

若依據導師書中的說明文字,實線的意義可理解為經文對該法的定義:

緣起支性: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苦與集;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純大苦聚滅」:滅。

聖道支性:八正道:道

 

關於虛線可以理解為:不是定義所界定的範疇,而是與道有相關意義,在此一文脈中是指藉由「道」所到達到的一種最終目標或理想境地。如下列引文的敘述:

聖道支性即是八正道,要想得到超越世間雜染的清淨法必須修聖道為因緣,才能實現。經中曾以「古仙人道」(《雜含》卷一二‧二八七經)說此聖道,即可見要到達清淨解脫,不論是過去或未來,大乘或小乘,此八正道是必經之路,必須依此軌則去實行。(《佛法概論》,p.145)

 

若都是實線,則無法區別二種理則的「定義」及其「相關意義」。

 

導師該處的圖,是依該段落的說明內容而作的歸納,關於緣起支性連結苦、集的部分,可理解為與下面之引文相關:

「因緣有雜染的,清淨的,雜染的因緣,即緣起法。緣起法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說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則。」(《佛法概論》,p.147)

 

關於緣起支性連結滅的部分,可理解為與下面之引文相關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純大苦聚滅」。這還滅的原理,還是緣起的……」(《佛法概論》,p.154)

「此流轉法的寂滅,不生不住不滅,名無為法。……這不生不滅的涅槃,成立於緣起法上。」(《佛法概論》,pp.154-155)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