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與空性之於菩薩行的平等性

佛性與空性之於菩薩行的平等性

佛教的空性法義重於哲學上的論理思辯,於現實人生中透過法義的如理思維、正知正見,引領人安身立命,在實際生活中發揮效益。佛教空觀有助於自利、自覺和自度,然在行動上的利他、覺他和度他,是否更助於積極獻身社會關懷?

思想上佛性理論確實更易於普及化、大眾化,佛教空性法義的抽象性,未必是絕大多數人都能契應領受的,反倒在玄思論議中,看似削弱菩薩的入世行動;然這樣的認知或論斷當僅是見仁見智。

空性或佛性的思想理據,對於菩薩的社會關懷,未必一定有優劣好壞或者高低上下之分,而主要是因人而異」。所謂的因人而異」是因不同人的發心立願,即關乎菩薩心行的深厚薄淺。若一空性思維者,具有深徹的悲心與行動力,猶然能開創出濟世助人的慈善事功;相對的佛性論的信仰者,也可能因有限的視野與怯懦的心境,而缺乏入世度眾的悲願情懷。

此猶如不同宗教的入世作為,可以說哪一特定宗教(之教義)更強調救世精神、更有助於慈善救濟?可以說佛教比較有利他精神,其他宗教如天主教就較為遜色?或者反過來,天主教一定比較多而佛教比較少?此應沒有定論,主要仍是因人而異,而未必因宗教而異;如一僧人,不管是比丘、比丘尼或者神父、修女,因著深摯的慈悲或愛心,自然而然不忍世間苦難,殷切想要助人、救人,試圖開創一番慈善作為。

當初證嚴法師創辦慈濟志業,其中一重要觸發是與三位天主教修女的對話。證嚴法師有感於天主教在西方傳統長年的社會服務,救助貧病弱勢,為什麼佛教卻少有相關作為?緣此一念,憶想起佛教所說的「大慈大悲」,促發創辦慈濟功德會的心願,以行動證明佛教一樣具有利他助人的濟世情懷。

相似的,菩薩悲心所從事的慈善工作,未必是因思想之異,或者信仰定位之別,而有所不同;利他行動的開展,或者實踐性關懷的體現,不因宗教信仰或者思想理論而有差別,卻是因人自身的積極性而開創新的可能。

尤其入世的慈善關懷,在大乘佛教中雖為菩薩行,但大幅度交集、交會於人天善法,因此只要任何的宗教或思想教義,含括勸人為善、引人行善等,皆共同行走於人天善道,意即一切正信宗教皆在人天乘達成共識,各佛教不同法義亦然,也因此佛性與空性之於菩薩的利他行,可說是平等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