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般若波羅蜜

戊八
己一
庚一:般若波羅蜜,最尊最第一!解脫之所依,諸佛所從出。

  以下,說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在一切無漏功德中,要算是「最尊」貴,「最第一」了!經中以無邊讚歎來讚歎他。到底什麼意義,值得這樣的尊敬呢?佛法的無邊功德,各有特勝,都可以有值得被尊重的價值。但般若卻有一特殊的意義,值得尊重,這就是佛法的根本。般若是凡夫與聖者,世法與出世法的差別所在。所以一切無漏功德,一切三乘聖者,都依般若而有。如經中說:『欲學聲聞[P335]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欲學辟支佛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欲學菩薩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48)。總之,沒有般若,就沒有出世聖者,沒有無漏功德。所以佛法超勝於世間法的特質,也就唯是般若了!

  般若是出世聖法的根本依處,所以是三乘「解脫」的「所依」處,三乘聖者都是依般若而解脫生死的。一切「諸佛所從」而「出」生的,也是般若,所以《般若經》稱般若為『佛母』。如經中說:『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49)。『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50)。這樣,般若為二乘聖者的生母,又是佛菩薩的生母,那般若到底是小乘法,大乘法呢?約般若的廣義說,也就是專約能生聖法說:般若是三乘共學的法門。依般若證入空性來說,聲聞如毛孔空,菩薩如太虛空(51),並非質的不同。三獸渡河,惟香象才能徹底(『惟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淺深不同,而同樣的契入法性流中。約這個意思說:三乘的觀慧,可以有方便淺深不同,而根本特質是不許差別的。然約般若的深義說,如與國王和合而生王子,『母以子貴』,也就與生育常人不同。依此,般若是[P336]與菩提心相應,大悲為上首的般若;是五度所莊嚴的般若;是能攝導一切功德而趣向佛道的般若。這樣,『般若……但屬菩薩』(52);『能生諸佛』。般若現證法性空,不但不會如二乘那樣的趣入空寂,反而是方便善巧,成為一切功德的攝導者,成為一切波羅蜜多的總相。不論約那一方面說,般若決定是出世聖法的特質,非布施,禪定等所及,而為了生死與成佛的必修法門!

  
庚二:現證由修得,修復由思聞;善友及多聞,實為慧所依。

  般若,有勝義般若,世俗般若。真實的般若,是由修習所得的「現證」般若──親切體證的般若。如說:『般若定(契合而如如不動的意思)實相,甚深極重,智慧輕薄,是故不能稱』(53)。要知道,般若本是世間固有的名詞,是以簡擇為性的理智。但現證實相的般若,為世間所從來沒有的,當然也就不是世間固有名詞所可以稱呼的,這要叫做什麼好呢?佛有善巧,使眾生依著世間固有的慧性,使他向高深處進展,進展到超越世間理智的──現證實相。這是依簡擇的慧性所引發來的,所以雖不是世間固有的慧,也就叫做般若了。其實[P337]修持而得的真般若,決非世間理智所可比的。佛法的現證,不是脫空而來的,有方便,有因緣,那就是離不了聞思修三慧。現證慧,「由修」所成慧進修而「得」的。修所成慧,是與定相應的觀慧。「修」也不是盲目的修習,又要「由思」所成慧,對法義作深刻的思惟抉擇,才可以作為觀察的所緣。思慧,又要從「聞」所成慧得來。聞是『若從佛聞,若從弟子聞,若從經中聞』(54)。聞思修三慧的詳細敘述,就是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若他誦讀,專心諦聽;五、自披讀;六、受持;七、正為他開演文義;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55)。佛法都要依佛菩薩的開示而修習,也就是三慧的修學過程;特別是般若,非從聞思修入手不可!綜合起來,這就是平常所說的三種般若:現證慧是實相般若,是勝義般若。修思慧是觀照般若。思聞慧是文字般若(思慧是依文的,也可不依文的)。聞思修是世俗般若,因為可為勝義般若的因緣,因中說果,也就假名為般若了。修學般若,所以般若經論,為聞思對象,也是必要的資糧了。修學般若的初方便,是聞思,所以親近「善友[P338],及多聞」熏習,是必要而不可缺的,「實為」修學「慧所依」止的。

  這有二點應注意:一、多聞,並非廣識名相而已。依聲聞法,聞無常無我是多聞,所以說:『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56)。大乘法中,多聞是聞空性不生不滅,如《楞伽經》等說。所以能通達實義的,才是多聞的善知識。二、在十法行中,聞只是聽聞,讀誦,解說等,也就是依文達義。所以如以聞慧為對於修習般若無用,是不合佛法的,是會漂流於三藏教典以外的。但是,這雖是必要的,但還是初步的,還要依此而向思修前進!

註【5-048】《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卷八.二三四頁上)。
註【5-049】《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四(「大正」卷八.三二三頁中)。
註【5-050】《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大正」卷一四.五四九頁下)。 [P433]
註【5-051】《大智度論》卷七九(「大正」卷二五.六一八頁下)。
註【5-052】《大智度論》卷四三(「大正」卷二五.三七一頁上)。
註【5-053】《大智度論》卷七0(「大正」卷二五.五五二頁上)。
註【5-054】《大智度論》卷一八(「大正」卷二五.一九六頁上)。
註【5-055】《辨中邊論》卷下(「大正」卷三一.四七四頁中)。
註【5-056】《付法藏因緣傳》卷二(「大正」卷五0.三0二頁下)。  

  

  

導師:

Comments

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窮盡到邊,如一切眾生中佛為第一、一切諸法中涅槃為第一、一切眾中比丘僧為第一。《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三 》

般若是通達真理的智慧,與世間的一般知識不同。般若──實相慧,即能真知諸法真理的,如即空的無常、無我、涅槃寂靜。(<<般若經講記>>p.161)

多聞思版主

 

《成佛之道增注本》第335頁說:「三獸渡河,惟香象才能徹底(『惟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淺深不同,而同樣的契入法性流中。」謹引以下二段文以為參考:

有說:若有於甚深緣起河能盡源底,說名為佛,二乘不爾。故經喻以三獸渡河,謂:兔、馬、象。兔於水上但浮而渡;

馬或履地或浮而渡;

香象恒時蹈底而渡。

聲聞,獨覺及與如來,渡緣起河如次亦爾。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三》

佛法分三乘,要成佛的,應學菩薩,發菩提心,修菩薩行,這就是大乘行。雖然學佛的有根性的不同,所證的涅槃,原則的說,是不能說不同的。如說:『三獸渡河,渡分深淺』。象、馬、兔,共渡一條河,象的力量大,牠是直流而過,而且踏到河底的。換言之,他是徹底的。馬、兔也渡河,但是浮在水面中過去的﹔也在水中過去,可是他是浮在淺水面的。一是,徹底的,一是浮面的,但在渡水來說,都在水裏,也都渡過去了。所以三乘所同證的涅槃,在涅槃來說,很難說不同的。但修行者的智慧,悲願的有大小,所以能力有種種不同,表現出大小乘涅槃的深淺。其實涅槃無二無別,不能說有差別的。

(<<華雨集第一冊>>p.188 ~ p.189)

多聞思版主

《成佛之道增注本》第337頁論及「多聞」說:「多聞,並非廣識名相而已。依聲聞法,聞無常無我是多聞,所以說:『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大乘法中,多聞是聞空性不生不滅,如《楞伽經》等說。」有關聲聞法說的多聞可參考《別譯雜阿含330經》:

色是無常,無常故即無我。若無有我,則無我所。如是知實正慧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若有是色乃至少時,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近若遠,此盡無我及以我所。如是稱實正見所見。若受、想、若行、若識。若多若少,若內若外,若近若遠,過去未來現在,都無有我,亦無我所,如實知見。賢聖弟子見是事已,即名多聞,於色厭惡,受、想、行、識亦生厭惡。以厭惡故得離欲。得離欲故則解脫。得解脫故則解脫知見。若得解脫知見,即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多聞思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