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 知足心遠離

庚二: 知足心遠離,順於解脫乘

  修學出世道的,要能夠隨遇而安。不可多求多欲,俗語也說:『人到無求品自高』。對衣服,飲食,醫藥,日常用品,隨緣所得的,就要「知足」。不但多得了心意滿足,就是少得了,或者得到的不太合意,也能知足。能這樣, [P197] 煩惱就少了,心也安了,容易修行。人不能離群,有群就有人事。如歡喜談話,歡喜事務,歡喜人多,就障礙遠離。有的,整天忙碌碌的在事務上轉。有的,與人聚談,『言不及義』,整天說些:『王論,賊論,食論,飲論,妙衣服論,淫女巷論,諸國土論,大人傳論,世間傳論,大海傳論』(29)總之,這都是增長愛染,不能身心遠離,在靜處修行的。所以要「心遠離」,不歡喜世論,世業,才能專心佛法。說到遠離,一般是遠離群聚,住在清淨處,或者一個人住(『獨住』);如閉關就是這一作風。但主要還是心遠離;心不能遠離,住茅蓬,閉關,都是徒然。過去大陸上,常見閉關的,有些精神失常;有的託名病緣,中途出關。這都由於心不遠離,過不了安靜修行的生活,這怎麼能解脫生死呢?所以對物欲要知足,對人事要心遠離,這才能「順於解脫」的三「乘」法門,能趣向出世解脫的道果。

  
庚三: 此能淨尸羅,亦是定方便。

  這是結前起後;現在要從戒增上學,說到心(定)增上學了。 [P198]

  上面所說的:密護根門,飲食知量,覺寤瑜伽,正知而住,知足,遠離,都是「能淨尸羅」的;能這樣去行,戒學一定會如法清淨。雖然戒以殺盜淫妄為根本,但如在日常生活中,貪求飲食,貪樂睡眠,不能守護根門,不能自知所行,對物欲不滿足,對人事不遠離,那一定會煩惱多,犯戒作惡。所以佛制戒律,不但嚴持性戒,並且涉及日常生活,團體軌則,舉止威儀。將一切生活納入於如法的軌範,犯戒的因緣自然就少了;犯戒的因緣現前,也就能立刻警覺防護了。這樣,自然能做到戒法清淨。所以說到戒學,切勿輕視這些飲食等日常生活,以為無關緊要才是!

  這樣的戒學清淨,也就「是定」學的「方便」。這是修定所必備的基礎,也可說是修定的準備工作。經上說:『戒淨便得無(熱惱追)悔;無悔故歡;歡故生喜;由心喜故,身得輕安;身輕安故,便受勝樂;樂故心定』(30)。這因為,持戒清淨的,一定心安理得,自然能隨順趣入定學。如從日常生活的如法來說:不會貪求滋味,飲食過量;不會貪著睡眠,終日昏昏的;隨時能防護根 [P199] 門,正知所行,這都就是去除定障。所以戒清淨的。『寢安,覺安,遠離一切身心熱惱』;『無諸怖畏,心離驚恐』(31);身心一直在安靜中。如加修定學,自然就順理成章,易修易成。一般人只是愛慕禪定功德,卻不知從持戒學起。不知道自己的身心,一直在煩動惱亂中,如狂風駭浪一樣,就想憑盤腿子,閉眼睛,數氣息等,一下子壓伏下去,這就難怪不容易得定了。就使有一些定力,由於戒行不淨,意欲(動機等)不正,也就成為邪定;結果是為邪魔非人所嬈亂,自害害人。

  
戊二
己一: 進修於定學,離五欲五蓋。

  為了修定而持戒,叫做增上戒學。那末戒學清淨,當然要依戒而「進修於定學」了。首先要肯定認識:如修定而想有成就,那一定要『離欲及惡不善法』。因為定是屬於色無色界的善法;如心在欲事上轉,不離欲界的惡不善法,那是不能進入色界善法的。這一點,有些人是忽略了。念念不忘飲食男女,貪著五欲,對人做事,不離惡行,卻想得定,發神通,真是顛倒之極!最顛倒的 [P200] ,道教中有,印度教中也有,聽說也有混進佛法中來的。這就是想從男女淫樂中修定,說什麼性命雙修啦,身心雙修啦!這不單是哄騙愚人,特別是誘惑那些有錢有勢,而身心日漸衰老,想縱情享受而乾著急的人物(從前都流行於宮廷、宰官間)。其實,道教徒也有看不慣這股邪風,而予以嚴正評擊的。淺薄的道教徒,都還有知道邪正的,有佛法正知見的,還會錯誤嗎?原來,印度的『三摩缽底』一詞,意義是等至──平等能至,指禪定的心境而說。但印度人也稱男女性交為三摩缽底──『雌雄等至』,因那時也有心意集中,淫樂遍身,類似定心的現象。這正如現法涅槃的外道,拍拍吃飽了肚子說:這就是涅槃(苦去而安樂)一樣。想得定而又捨不得欲樂的,從三摩缽底的字義中,有意無意的雜揉起來,這才修精煉氣,在色身及淫欲上用功,而不覺得誤入歧途了,這真是可悲可憫!

  在應「離」的欲及惡不善法中,欲是「五欲」;惡不善法是「五蓋」。五欲是淨妙的色聲香味觸,這是誘惑人心,貪著追求的物欲。修定的,要攝心向 [P201] 內,所以必須離棄他。對於五欲境界,要不受味──不為一時滿意的快感而惑亂,反而要看出他的過患相,以種種理論,種種事實來呵責他。看五欲為:偽善的暴徒,糖衣的毒藥,如刀頭的蜜。這才能不取淨妙相,不生染著;染著心不起,名為離欲。在五欲中,男女欲是最嚴重的;這是以觸欲為主,攝得色聲香的欲行。男女恩愛纏縛,是極不容易出離的。多少人為了男女情愛,引出無邊罪惡,無邊苦痛。經中形容為:如緊緊的繩索,縛得你破皮,破肉,斷筋,斷骨,還不能捨離。這是與定相反的,所以就是在家弟子,如想修習禪定,也非節淫欲不可。

  五蓋,是欲貪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這都是覆蓋淨心善法而不得發生,對修習定慧的障礙極大,所以叫蓋。欲貪,從五欲的淨妙相而來。瞋恚,從可憎境而起。惛沈是心情昧劣下沈,與睡眠鄰近,這是從闇昧相而來的。掉舉與惛沈相反,是心性的向上飛揚。惡作是追悔,是從想到親屬,國土,不死,及追憶起過去的事情,或亂想三世而引起的。疑從三世起 [P202] ,不能正思惟三世的諸行流轉,就會著我我所,推論過去世中的我是怎樣的, ……這一類的疑惑。這要修不淨想來治欲貪;修慈悲想來治瞋恚;修緣起想來治疑;修光明想(法義的觀察)來治惛沈睡眠;修止息想來治掉舉惡作。這五蓋能除遣了,定也就要成就了。 

 

註解~4.029《瑜伽師地論》卷二五(大正三0�四二0上)。

註解~4.030《瑜伽師地論》卷二二(大正三0�四0五下)。

註解~4.031《瑜伽師地論》卷二二(大正三0�四0六上)。

 

導師:

Comments

五欲功德是什麼?《雜阿含752經》說:

欲,謂五欲功德。何等為五?謂眼識明色,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如是耳、鼻、舌、身識觸,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是名為欲。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

但是,功德通常指的是行善所引生的利益,是正面的;有關修行所說的五欲是負面的,是須捨離的。那麼為什麼說是「五欲功德」呢?「五欲功德」梵文為panca kamaguna其中panca是五,kamaguna是兩個字kamaguna所組成,kama是「欲」,guna則有可以有幾個不同的意思,可以作「股」或「串」,也可以作「功德」(《Cologne Digital Sanskrit Lexicon》: a single thread or strand of a cord or twine…, string or thread, …good quality , virtue , merit…)在對應《雜阿含752經》的南傳相應部45相應30經(SN45.30)菩提比丘長老Ven. Bhikkhu Bodhi 的英譯作’Five cords of sensual pleasure’。有些經典即簡單的譯作「五欲」。

 

多聞思版主

《雜阿含611經》說:云何不善聚?不善聚者,所謂五蓋,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逸滿不善聚者,所謂五蓋。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修定的要遠離五蓋,蓋avarana是覆蔽的意思。貪、瞋等五蓋,有覆蔽的作用,使心不得澄靜、明淨。(<<如來藏之研究>>p.67)

多聞思版主

有追悔之心是由於先前有了惡作,惡作為追悔所依。《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說:

「惡作者,謂因尋思親屬等故,心生追悔,謂:『我何緣離別親屬?何緣不往如是國土?何緣棄捨如是國土來到於此,食如是食,飲如是飲,唯得如是衣服臥具,病緣醫藥,資身眾具?我本何緣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昔所曾經戲笑等事,便生悔恨,謂:『我何緣於應受用戲樂嚴具朋遊等時,違背宗親朋友等意,令其悲戀涕淚盈目,而強出家?』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生憂戀心,惡作追悔。」

多聞思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