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漏种子

姓名或匿稱: 
惟勤

印顺导师在他的著作《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七章第三节--瑜伽行派学要里,谈到无漏种子时,说∶(无著的《摄大乘论》的)“無漏新熏說,與『瑜伽論』的「本地分」不合,但卻合於「攝決擇分」,如『瑜伽師地論』卷五二(大正三0‧五八九上)說:「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

请问∶“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是什么意思?

导师接着又说:“阿賴耶識裏,本沒有無漏種子,無漏心是從聽聞正法而來──「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佛所證的是「最清淨法界」(也名離垢真如)。佛依自 證法界而為人說法,所以(聽聞的)佛法名「法界等流」;清淨心就是從這樣的「聞熏習」而生的。”

请问∶一切佛都是从凡夫修成的,凡夫修行出世的无漏种子既然都需要从听闻正法而来,那最初的第一位佛在凡夫位时是如何能听闻正法而获得无漏种子呢?


恳请诸位师长大德帮后学解答以上的疑问,后学感激不尽。

 

Comments

【一】「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的意涵

導師於《如來藏之研究》解說「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如下:

依『攝論』說,依止阿賴耶識的內種子,一定是從熏習而有的,所以說:「外(種子)或無熏習,非內種應知」。佛菩薩的無漏功德,是出世心,一定是從種子生的。眾生從無始以來,不曾有過無漏清淨法現行,也就不可能有熏習所成的無漏種子;沒有無漏種子,最初的出世無漏清淨心,從那裏生起呢?『攝論』說:是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的。佛盡離一切障,所以佛證無漏法界,是最清淨的。從佛自證的最清淨法界,應機而流出的「經等教法」,在四種圓成實自性中,名為「生此境清淨,謂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教清淨緣故,非遍計所執自性;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佛的教法,從佛自證法界等流而有的。眾生聽聞正法的耳識與意識,雖是有漏的世間心。但聽聞正法教,能在眾生心中,引發趣向清淨出世的動力,所以正聞熏習所成的,名為正聞熏習種子。正聞熏習力漸漸增盛,能生無漏出世心。三乘的無漏功德,都從正聞熏習生,所以雖本來沒有無漏種子,而清淨無漏法,卻有緣而能夠生起。正聞熏習是寄在阿賴耶識中的,依阿賴耶而有對治阿賴耶識的作用,所以不是阿賴耶識自性,是圓成實自性所攝,法身、解脫身所攝。唯識學對出世無漏法的生起,有本有說、新熏說二流(『成唯識論』綜合而加以會通),而都是以種子為種性的,約不定種性而說會三歸一的。

    與『攝大乘論』相契合的,是『瑜伽師地論』的『攝決擇分』,如卷五二(大正三0‧五八九上──中)說:

    「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

……出世間法從什麼種子生起呢?「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與『攝論』的「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意義是相通的。『攝論』約大乘種性說;大乘的正法教,是最清淨法界等流,圓成實性所攝。大乘法教是「生此能證菩提分法所緣境界」,所以名為「生此境清淨」,這就是「從真如所緣緣」的意義。從聽聞大乘法教,成聞熏習種子,漸漸增勝而能引生無漏出世間法,聞熏習──真如所緣緣種子,不屬於阿賴耶識,而能對治阿賴耶識,與法界(真如)相應,名無漏界。(<<如來藏之研究>>p.199 ~ p.206)

 

【二】「最初佛」在凡夫位如何能聽聞正法得無漏種子?

一般佛法所說的「最初」,是指「相對有限的時空」,而不是「非緣起」的「絕對的時空」。因此,最初的第一位佛,這個命題是不存在的,是「戲論」,佛法乃是「緣起論」,不曾存在「第一因」。

(一)導師曾引述世親菩薩評破「本初佛」的不如理: 

世親注釋『大乘莊嚴論』,說到了本初佛:「若言唯有最初一佛,是佛應無福智二聚而得成佛,是義不然」!「最初一佛」,就是本初佛。世親評破「本初佛」的不合理,是「虛妄唯識論」的見解。佛是修成的,以般若、大悲,廣集無邊福智功德而後成佛,怎能說有本初佛呢!(<<印度佛教思想史>>p.409)

 

(二)導師另於《中觀論頌講記》之〈觀本際品〉,解說龍樹的評破「第一因」(本際、本元、第一因)之邪見:

釋尊在經上說:『眾生無始以來,生死本際不可得』。什麼叫本際?為什麼不可得?本際是本元邊際的意思,是時間上的最初邊,是元始。眾生的生死流,只見他奔放不已,求他元初是從何而來的,卻找不到。時間的元始找不到,而世人卻偏要求得他。約一人的生命說,是生命的元始邊際;約宇宙說,是世界的最初形成。在現象中,尋求這最初的,最究竟的,或最根本的,永不可得。假使說可得,那只有無稽的上帝,與神的別名。這一問題,佛法否認第一因,只說是無始的。但無始又是什麼意義呢?有的說:無始是有因的意義;如說有始,那最初的就非因緣所生了。有以為:無始是說沒有元始。但又有說:無始就是有始,因為『無有始於此者』,所以名為無始;這可說是佛法中的別解。佛常說無始來本際不可得,有人以本際問佛,佛是呵責而不答覆的。佛何以不說?有人說:事實上是不可說的,如問石女兒的黑白,不但與解脫生死無益,而且還障道,所以只指示修行的方法去實踐。 (<<中觀論頌講記>>p.209 ~ p.210)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