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本中心即日起增闢二項平台:厚觀法師(一)法音宣流、(二)佛典故事,歡迎法友們點閱聆聽,增長見聞。

more

本中心網站現階段提供七項佛法討論平台新註冊者請閱討論規則):
(一)法音宣流(《大智度論》要義):《大智度論》相傳為龍樹菩薩所作,此論被譽為「佛教百科全書」,在文獻上、修行實踐上,皆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厚觀法師曾對一百卷的《大智度論》有完整的解說,由於數量龐大,故從中擷取部分重要的法義剪輯成「《大智度論》要義」,方便大家理解《大智度論》的大要,若欲知詳細內容,還請參閱:https://video.lwdh.org.tw/html/dzdl/dzdl00.html
(二)佛典故事:《大智度論》除了廣釋《般若波羅蜜經》之外,還藉助許多生動的故事、巧妙的譬喻解說深奧的教理。此「佛典故事」的內容,即是從厚觀法師講解《大智度論》的影片中擷取而成,與大家分享。
(三)印順導師著作答客問:法友若提出導師著作相關疑難問題,版主將會盡速回應,但僅限來客一問,版主一答(欲續問者可另再立新問題)。
(四)法海涓滴:提供網友「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五)聞思隨筆:介紹印順導師著作的特色,分享版主的「投稿文章、聞思心得及演講講綱或講義」,歡迎網友回應討論。
(六)舉辦佛法網路讀書會
(七)佛法討論區,歡迎法友分享佛法的體會與討論。

大智度論要義 701:十二頭陀(上)

大智度論要義 701:十二頭陀(上)


佛教道德原則的普遍性

佛教道德原則的普遍性

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在倫理學上是著名的義務論(deontology)代表,認為道德上的正確在於道德原則的遵循,道德原則是身而為人理應服從的責任義務,不容任何討價還價,乃是為了道德本身的目的,自律或自發性選擇道德的行為。

再談「善門入佛門」

「苦既拔矣,復為說法」

「善門入佛門」是證嚴法師的理想,同時也是慈濟宗門最大特色,背後有諸多深意,值得進一步抉發。

之前提到「善門」與「佛門」,可分別對應到「以情相牽」和「以法相會」。「善門」一念悲心起不忍眾生受苦難,乃人類天性惻隱之心的情感激發,可謂「動之以情」;除此之外,「佛門」更關心智慧的解脫,這時「說之以理」之「以理化情」更顯重要。

如此,「善門」之重視拔苦與「佛門」之強調說法,可說對應到《無量義經》所說之「苦既拔矣,復為說法」,也就是「善門入佛門」的背後,存在「慈悲拔苦」和「智慧說法」的雙重內涵。

事實上,此《無量義經》蘊涵的「善門入佛門」,既是證嚴法師開創慈濟宗門所特有,也是大乘佛法開展所共有。可以說,證嚴上人依著大乘佛法的要義,透過志工們的信仰實踐,把「悲智雙運」精神更具體鮮活的彰顯出來,提供大乘菩薩修行一明確的修學道路。

「善門」作為人天乘的善道共法,以此為基礎進階到「佛門」的超凡入聖、究竟解脫,亦彰顯「即人成佛」的意蘊。

「善門入佛門」的多重含意——悲智雙運、即人成佛、以情相牽以法相會、苦既拔矣復為說法、以悲啟智(大悲契智)、利他到覺悟等,再次呈現其多元豐富的理境及重要性。

相關文章  「人成即佛成」與「善門入佛門」

「敬師如師在」

證嚴上人近年開示提到「敬師如師在」,表示他老人家即便不在現場,亦期許慈濟人辦活動的時候,放一張椅子在那,猶似他親身臨在,長存恭敬之心,「敬師如師在」。

「有道者得」

老實修行

雖然《成佛之道》偈頌云:「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但佛教不是迷盲信仰,徒然「依人不依法」,因表象失去判斷能力。

既然選擇出家修行,一切以道業為重,唯有腳踏實地、老實修行者,才能贏得敬重,也無愧他人供養或禮遇。佛弟子也應支持任何有德的修行人,這不限於佛教,而是任何行走於正道、善道的人,《中阿含經》說:「施與一切,隨心歡喜,但施與不精進者,不得大福,施與精進者,當得大福。」

可知佛法雖鼓勵布施,但仍要慎思明辨,唯施與精進修行的人才能得到最大福報,經文脈絡的精進者不限於佛教的行者。

《六祖壇經》云「有道者得」,雖然這是「正法眼藏傳付何人」的回答,然有道者不只應得衣缽,也應得一切福德,包括善男信女的恭敬與供養。

「德者,得也」,如果德、得二字相通,有道的人是有德的人,有德的人能獲所應得,尤其是福德智慧資糧。

佛法的「平等觀」乃以修行有成為「上座」,唯腳踏實地、老實修行才能受到尊敬,佛弟子之「親近善士」亦是以法為親、以道相交,以之來決定關係之遠近深淺。

「道心之中有衣食」

「道心之中有衣食」

「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無道心」——這是聖嚴法師留日時,他的指導教授引古德的話來勉勵他。印象中,印順法師也曾言:世上沒有餓死的出家人;出家人之所以餓死、得不到供養,其中主要的原因可能在於自己。

「在家居素」?!

因於托缽乞食的僧團生活方式,出家人平等接受信眾供養,也因此隨緣受食,不心生分別執著,故允許吃「三淨肉」。然而大多數的在家眾,並不是托缽過生活,如此在家眾或在家居士,是否更應該素食(「在家居素」)?

大智度論要義 700:棄般若而學二乘經,如捨根本而取枝末

大智度論要義 700:棄般若而學二乘經,如捨根本而取枝末


大智度論要義 699:變化作無頭人來考驗沙門

大智度論要義 699:變化作無頭人來考驗沙門


大智度論要義 698:佛為何廣說留難事、魔事

大智度論要義 698:佛為何廣說留難事、魔事


Pages

Subscribe to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