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本中心即日起增闢二項平台:厚觀法師(一)法音宣流、(二)佛典故事,歡迎法友們點閱聆聽,增長見聞。

more

本中心網站現階段提供七項佛法討論平台新註冊者請閱討論規則):
(一)法音宣流(《大智度論》要義):《大智度論》相傳為龍樹菩薩所作,此論被譽為「佛教百科全書」,在文獻上、修行實踐上,皆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厚觀法師曾對一百卷的《大智度論》有完整的解說,由於數量龐大,故從中擷取部分重要的法義剪輯成「《大智度論》要義」,方便大家理解《大智度論》的大要,若欲知詳細內容,還請參閱:https://video.lwdh.org.tw/html/dzdl/dzdl00.html
(二)佛典故事:《大智度論》除了廣釋《般若波羅蜜經》之外,還藉助許多生動的故事、巧妙的譬喻解說深奧的教理。此「佛典故事」的內容,即是從厚觀法師講解《大智度論》的影片中擷取而成,與大家分享。
(三)印順導師著作答客問:法友若提出導師著作相關疑難問題,版主將會盡速回應,但僅限來客一問,版主一答(欲續問者可另再立新問題)。
(四)法海涓滴:提供網友「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五)聞思隨筆:介紹印順導師著作的特色,分享版主的「投稿文章、聞思心得及演講講綱或講義」,歡迎網友回應討論。
(六)舉辦佛法網路讀書會
(七)佛法討論區,歡迎法友分享佛法的體會與討論。

印順導師相信華嚴經、法華經、阿彌陀經是 “聖言量” 嗎?

姓名或匿稱: 
三寶弟子

請教一下,謝謝!

1.印順導師相信華嚴經、法華經、阿彌陀經是佛陀“親口說”的嗎?

2.同上,印順導師相信華嚴經、法華經、阿彌陀經是“聖言量”嗎?

3.印順導師相信阿彌陀佛、文殊普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是  “真實存在”的大菩薩嗎?或者只是為了菩薩特德的“象徵性”存在?

4.如果阿彌陀經不是聖言量!那請問,到底印順導師相不相信有阿彌陀佛的 “極樂世界”啊?

5.可否請版主解答以下這個疑惑嗎?為淨土行者及為我穩定大乘信仰嗎?

印順導師以下這些文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不是真實存在」的菩薩,單單一句「阿彌陀佛與太陽神話,是不無關係的。」就令不少淨土行者陷入信仰危機或者對印順導師生怨,畢竟對很多追求「正信」而非「迷信」的佛弟子來說,即使知道「迷信的比不信為好」,他也無法忍受他所信仰的阿彌陀佛的存在是屬於“迷信”,不少淨土行者的信仰真的真的真的 「很關心真假」, “假的”信仰對不少淨土行者來說,是「信心的動搖」而非「信心的建立」。淨土行者相信阿彌陀佛是釋迦佛的「聖言量」所告知,他們無法忍受「阿彌陀佛」只是太陽神的淨化。

煩請版主,是否能以印順導師的思想來說服淨土行者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全部都「是真實存在」的菩薩???

「僧侶的姿態」

「僧侶的姿態」
網路上看到一張名為《僧侶的姿態》的照片,據報導指出,該照片榮獲2017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全球攝影大獎。照片中,火車上疲累的乘客不分男女老少,全都東倒西歪昏睡著,唯一僧侶挺直腰桿端身靜坐,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模樣,特別顯得亮眼醒目。

在信仰上勇於做自己

在信仰上勇於做自己
學術研究重於「求真」,根據事實發掘真相,而且是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但學術方法用在藝術、道德和宗教等領域,以「求真求實」的方式深研細探,則未必合宜得當,畢竟美善與神聖未必全然可採分析式、化約式的解讀進路。

「菩薩」之最易與最難

「菩薩」之最易與最難
大乘佛法不怕發大願,也不怕願大而做不到,卻只怕不發願。如《華嚴經》記載「初發心」即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震動一切世界、光照一切世界、息滅一切苦、嚴淨一切國土等,[1]亦有「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說。

略談「法界緣起」

略談「法界緣起」
「法界緣起」是華嚴宗重要主張,闡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萬事萬物如因陀羅網般相互交映、重重無盡,顯示「事事無礙」的理境。

「菩薩不器」

「菩薩不器」
《論語.為政篇》說:「君子不器」,所謂的「器」指限定於某專長領域,猶如器物一樣只有一種用途;相對的,「不器」指多才多藝,不設限於一特定角色扮演,可在各種職位上肩負重責大任,而唯有「君子」才能具此本事。

SOP與正念生活

SOP與正念生活
現今工作職場上流行所謂的「標準作業流程」(簡稱為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即為了執行複雜事務而設計一特定步驟,使能按部就班逐一完成,免除因陌生不熟練而導致疏忽或失誤。

106年「佛經結集與大乘佛教研討會」

106年【佛經結集與大乘佛教研討會】

一、活動日期:2017年11月12日(09:30~17:00)
二、活動地點:慧日講堂(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36號)
三、活動主題與主講人:

  1. 阿含等原始聖典的結集與大乘思想的淵源/呂勝強老師
  2. 般若經之傳出、集成與弘傳/長慈法師
  3. 大乘經的結集過程——以《華嚴經》為例/林建德教授

四、報名方式:

  1. 電話:(02)2771-1417
  2. 慧日講堂: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36號
  3. Email:syoung.judy@msa.hinet.net

主辦單位:慧日講堂
協辦單位:中華佛教青年會、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台北市佛教青年會

佛經結集與大乘佛教研討會

推廣: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解脫與社會環境的變革

姓名或匿稱: 
FG

各位師長好,

【佛法概論】第十七章第一節第二段開頭說:「真實的出家者,為了『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解脫。解脫這些,需要內心煩惱的伏除,也需要社會環境的變革。內心清淨與自他和樂,本是相關的。」

想請教師長,「解脫」、「社會環境的變革」與「自他和樂」是怎樣的相關?

謝謝您撥冗釋疑解惑。敬祝 法安

「佛性有惡」

「佛性有惡」
「佛性有惡」是天台宗特有教說,如智者大師在《觀音玄義》提到:「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佛不斷性惡還令修惡起」。然而一般認為佛性是清淨圓滿的,怎麼佛性會有惡或佛不斷性惡呢?

Pages

Subscribe to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