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在《空之探究》第三章七中論述「自性空與無自性空」。
似乎以為
1.般若經的「自性空」,『本義』是勝義自性空。自性空並非沒有自性。但是,非世俗所謂的「『實有』自性」罷了?
2.一切法勝義自性是空,即自性涅槃?超越一切名、相、分別?
3.這樣的勝義自性空義,是阿含經空義所無的。因阿含經只重在遮遣妄執?
4.般若經的空義到了否定世俗自性的階段,是『後來』發展出來的。不是般若經自性空的本義?(有講經師父說,或許是受龍樹學的影響?)
5.故,「自性空」有二義
甲說、般若經本義
以「自性空」,乃因「空」為真理,「空」即自性,所以說「自性空」。「自性空」乃勝義自性空,非無有。這是般若經本意。
乙說、龍樹論師義
另「論師」以「自性空」,乃謂一切法因緣和合,『無』「世俗實有自性(見)」,故空。世俗自性見虛妄非實。此乃大乘中觀聖龍樹論師之特見。即所謂「無自性空」。
6.此文(1)中所謂「理性的傾向」,即是文(2)「形而上的佛法」云云?然導師所謂「形而上」的大乘佛法,似乎都是指的「真常妙有」、「如來藏」等等才是?
一、導師在印度之佛教有稱揚月稱者,以有所評論。
學術化的佛教
聖嚴法師表示:「我們需要人間化、現代化、學術化、實踐化的佛教。」所謂的學術化佛教,其認為是透過高深的研究,使得佛教不至於被民間信仰同化。[1]
導師在書中提到,「釋尊的開示正法,通常歸納為四諦。鹿野苑初轉法輪,即是依四諦而說的。四諦是苦、集、滅、道。,,,一、苦諦。,,,二、集諦:即苦果的因緣。釋尊承受印度主意論的思想,確認苦迫的原因是愛。,,,(《以佛法研究佛法》,pp.91-94)
請問,這「印度主意論」是指何而言?
印順導師在<遊心法海六十年>一文開頭表示:一生為學「福緣不足‧勉力而行」,之所以修建道場稱「福嚴精舍」,即在於福德因緣有限,認為自己研求佛法而成就有限,只由於福緣的不足,也在該節末尾表示衰弱多病的因緣,浪費他太多的寶貴時間,感嘆:「求學而沒有能長期的接受教育,自修而又常為病魔所困,這不都是沒有福報的明證嗎!福緣不足,是無可奈何的事,只有憑著堅定的意願,不知自量的勉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