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學人問到導師在中觀今論中評述各部派「將有為生死與無為涅槃的真義誤會了」等等。如
甲、薩婆多部,把有為與無為,看作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實體法。
乙、經部師以無為是無,有為才是實有;那麼佛法竟是教導眾生離開真實而歸向絕對的虛無了!要知道:生滅相續的是無常,蘊等和合的是無我,依無常無我的事相,說明流轉門。能夠體悟無我無我所,達到「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涅槃,這是還滅門。這雖是釋尊所教示的,但這不過是從緣起事相的消散過程上說。這「無」與「滅」,實是有與生的否定,還是建立在有為事實上的,這那裡能說是涅槃——滅諦?所以古人說:「滅尚非真,三諦焉是」?
導師在《空之探究》第三章七中論述「自性空與無自性空」。
似乎以為
1.般若經的「自性空」,『本義』是勝義自性空。自性空並非沒有自性。但是,非世俗所謂的「『實有』自性」罷了?
2.一切法勝義自性是空,即自性涅槃?超越一切名、相、分別?
3.這樣的勝義自性空義,是阿含經空義所無的。因阿含經只重在遮遣妄執?
4.般若經的空義到了否定世俗自性的階段,是『後來』發展出來的。不是般若經自性空的本義?(有講經師父說,或許是受龍樹學的影響?)
5.故,「自性空」有二義
甲說、般若經本義
以「自性空」,乃因「空」為真理,「空」即自性,所以說「自性空」。「自性空」乃勝義自性空,非無有。這是般若經本意。
乙說、龍樹論師義
另「論師」以「自性空」,乃謂一切法因緣和合,『無』「世俗實有自性(見)」,故空。世俗自性見虛妄非實。此乃大乘中觀聖龍樹論師之特見。即所謂「無自性空」。
6.此文(1)中所謂「理性的傾向」,即是文(2)「形而上的佛法」云云?然導師所謂「形而上」的大乘佛法,似乎都是指的「真常妙有」、「如來藏」等等才是?
一、導師在印度之佛教有稱揚月稱者,以有所評論。
學術化的佛教
聖嚴法師表示:「我們需要人間化、現代化、學術化、實踐化的佛教。」所謂的學術化佛教,其認為是透過高深的研究,使得佛教不至於被民間信仰同化。[1]
導師在書中提到,「釋尊的開示正法,通常歸納為四諦。鹿野苑初轉法輪,即是依四諦而說的。四諦是苦、集、滅、道。,,,一、苦諦。,,,二、集諦:即苦果的因緣。釋尊承受印度主意論的思想,確認苦迫的原因是愛。,,,(《以佛法研究佛法》,pp.91-94)
請問,這「印度主意論」是指何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