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要如何參禪 參至 身心世界整個空掉而融入空性!!
禪宗 常講 的 虛空粉碎大地平沉 能所雙忘 迥脫根塵 . ..
要如何參禪 參至 身心世界整個空掉而融入空性!!禪宗 常講 的 虛空粉碎大地平沉 能所雙忘 迥脫根塵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空性之中 無眼耳鼻舌身意因此你若想融入空性之中, 你就必須 無眼耳鼻舌身意
想要體證空,你必須先正確的瞭解空。瞭解緣起。從緣起去體會空,證知空,才能證入空。
導師的書都是為此而寫,為此而用心。很多人霧裡看花,多的是把黃金當糟粕。更多的是把良藥當毒藥。
證空,要先正確的瞭解空。(聞思修證才是唯一修行的道路)
知道世界的一切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
外面沒有一個主宰者,裡面也沒有一個真實常恆的自我。
時間上,一切是前後相續。
空間上,是彼此和合或離散的。
當體,沒有一個主宰或自我(真常一不變的神我)。所以內外一切能所都是無自性空的。
雖無自性,但卻能緣起萬有。千萬不要以為修行是消滅、消容萬象(相)。這是錯誤的想像。
要些滅只是眾生的自性見、邪見、偏見、妄見。
這才是要去除的。空就是自性無,所以是空去自性。
森羅萬象許崢嶸,佛法不與外道同。
引一段導師書的內容,說得何其明白。
「緣起法是世間的一切。緣起的因果事相,眾生已經是霧裡看花,不能完全了達。緣起法內在的法性,更是一般人所不能認識的。佛陀悟證到緣起的真相,徹底的開顯了甚深的法性,就是三法印(三種真理)。從緣起生滅的非常上,顯示了剎那生滅的「諸行無常」。緣起是有情為本的,從緣起和合的非一上,開示了眾緣無實的「諸法無我」。從緣起的非有不生的寂滅上,闡明了無為空寂的「涅槃寂靜」。緣起法具體的開顯了三法印,是即三即一而無礙的。後世的學者,不知緣起就是「空諸行」,從實有的見地上去解說。側重生滅無常印的,與涅槃無為脫了節;側重寂滅真常的,也不能貫徹生滅無常。緣起以有情為本,所以《阿含經》特別側重了有情無實的諸法無我。如果深刻而徹底的說,有情與法,都是緣起無自性(我)的,這就到達了一切法空的諸法無我。」(《中觀論頌講記》,p.10)
林文亮
林文亮 - 三, 2022-08-10 17:21想要體證空,你必須先正確的瞭解空。瞭解緣起。從緣起去體會空,證知空,才能證入空。
《中論 龍樹造》若無身則無五陰。無五陰則空。
不滅五陰,而想證入「空」,就等於空談 痴心妄想。
色陰 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法..."無六根六塵"就是指 滅了色陰
另外受想行識 也都要滅,才能證入「空」
中論18章觀(我)法品,沒有說「滅五陰」。
請問你的「滅」,是如何滅?
「無五陰則空」就類似「下雨天則地濕」。
這是合理的論述。
而反向推論「不滅五陰,而想證入「空」,就等於空談痴心妄想。」
就像在說
「不下雨就想地濕,就等於空談痴心妄想。」
對邏輯有合理概念的人,應該可以看出這是過度推論了,下雨會地濕,但讓地濕可不是只有下雨一途。
林文亮 - 週五, 2022-08-12 09:21中論18章觀(我)法品,沒有說「滅五陰」。請問你的「滅」,是如何滅?
《中論》有講「無五陰」,
凡是「有五陰」的人,都不可能入「空」
《相應部 5相應 10經》因於有五蘊。 而有眾生名
《相應部》說,有五蘊,所以稱為眾生有五蘊的人 皆是眾生.還談什麼證「空」!
先讓自己無五陰,再來說吧!
1.請大德引初完整的《中論》有講「無五陰」的偈頌,至少四句。
我們再來討論。
2.您還是沒有講出「如何無五陰」與「如何滅五陰」。
3.《中論》說「若不受諸法,我當得涅槃,若人如是者,還為受所縛」。意思是「假如有人做是念:『我當離於受(取,即五陰)而得涅槃』。論主說:像這樣的人,即是為『受』所束縛。因這樣的人還是被『受』所束縛。因為,他認為有一個實在的『受』能被離去消滅的」。這『離去受』,不就是「無五陰」「滅五陰」?這正是《中論》論主所要破斥的。
4.一切法不受的俱絺羅-長爪梵志大正藏第02 冊No. 0100 別譯雜阿含經T0100_.02.0449b24
仁者的得否?
南漂學子 - 週五, 2022-08-12 22:36而反向推論「不滅五陰,而想證入「空」,就等於空談痴心妄想。」就像在說「不下雨就想地濕,就等於空談痴心妄想。」對邏輯有合理概念的人,應該可以看出這是過度推論了,下雨會地濕,但讓地濕可不是只有下雨一途。
《相應部 5相應 10》因於有五蘊 而有眾生名
《相應部》告訴你:有五陰的人 都稱為眾生
所以,有五陰的人 不可能入「空」除非你認為 有無明 有煩惱的一切眾生皆有能力入「空」。(這顯然是大邪見)
「因於有五蘊 而有眾生名」這是經說,合理。
「所以,有五陰的人 不可能入「空」」這是您的結論,看來又是沒有依據的過度推論。
您是不是應該舉出經論的依據,而不是自己寫結論,這似乎不是合討論方法吧?
如果大家都自己下結論,又何必討論呢?
再者,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心經亦言「色即是空、色不異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所以究竟何者為邪見,相信大眾心中自有公斷。
如何修 才能身心世界整個空掉而融入空性?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空性之中 無眼耳鼻舌身意
因此你若想融入空性之中, 你就必須 無眼耳鼻舌身意
如何修 才能身心世界整個空掉而融入空性?
空不是消融甚麼,消滅甚麼。更不是擬想的產物。
想要體證空,你必須先正確的瞭解空。瞭解緣起。從緣起去體會空,證知空,才能證入空。
導師的書都是為此而寫,為此而用心。很多人霧裡看花,多的是把黃金當糟粕。更多的是把良藥當毒藥。
證空,要先正確的瞭解空。(聞思修證才是唯一修行的道路)
知道世界的一切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
外面沒有一個主宰者,裡面也沒有一個真實常恆的自我。
時間上,一切是前後相續。
空間上,是彼此和合或離散的。
當體,沒有一個主宰或自我(真常一不變的神我)。所以內外一切能所都是無自性空的。
雖無自性,但卻能緣起萬有。千萬不要以為修行是消滅、消容萬象(相)。這是錯誤的想像。
要些滅只是眾生的自性見、邪見、偏見、妄見。
這才是要去除的。空就是自性無,所以是空去自性。
森羅萬象許崢嶸,佛法不與外道同。
引一段導師書的內容,說得何其明白。
「緣起法是世間的一切。緣起的因果事相,眾生已經是霧裡看花,不能完全了達。緣起法內在的法性,更是一般人所不能認識的。佛陀悟證到緣起的真相,徹底的開顯了甚深的法性,就是三法印(三種真理)。從緣起生滅的非常上,顯示了剎那生滅的「諸行無常」。緣起是有情為本的,從緣起和合的非一上,開示了眾緣無實的「諸法無我」。從緣起的非有不生的寂滅上,闡明了無為空寂的「涅槃寂靜」。緣起法具體的開顯了三法印,是即三即一而無礙的。後世的學者,不知緣起就是「空諸行」,從實有的見地上去解說。側重生滅無常印的,與涅槃無為脫了節;側重寂滅真常的,也不能貫徹生滅無常。緣起以有情為本,所以《阿含經》特別側重了有情無實的諸法無我。如果深刻而徹底的說,有情與法,都是緣起無自性(我)的,這就到達了一切法空的諸法無我。」(《中觀論頌講記》,p.10)
林文亮
無五陰才是「空」
《中論 龍樹造》若無身則無五陰。無五陰則空。
不滅五陰,而想證入「空」,就等於空談 痴心妄想。
色陰 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法...
"無六根六塵"就是指 滅了色陰
另外受想行識 也都要滅,才能證入「空」
中論18章觀(我)法品,沒有說「滅五陰」。
中論18章觀(我)法品,沒有說「滅五陰」。
請問你的「滅」,是如何滅?
林文亮
過度推論
「無五陰則空」就類似「下雨天則地濕」。
這是合理的論述。
而反向推論「不滅五陰,而想證入「空」,就等於空談痴心妄想。」
就像在說
「不下雨就想地濕,就等於空談痴心妄想。」
對邏輯有合理概念的人,應該可以看出這是過度推論了,下雨會地濕,但讓地濕可不是只有下雨一途。
「無五陰」才是「空」
《中論》有講「無五陰」,
凡是「有五陰」的人,都不可能入「空」
《相應部 5相應 10經》因於有五蘊。 而有眾生名
《相應部》說,有五蘊,所以稱為眾生
有五蘊的人 皆是眾生.還談什麼證「空」!
先讓自己無五陰,再來說吧!
請引出完整《中論》有講「無五陰」的偈頌
1.請大德引初完整的《中論》有講「無五陰」的偈頌,至少四句。
我們再來討論。
2.您還是沒有講出「如何無五陰」與「如何滅五陰」。
3.《中論》說「若不受諸法,我當得涅槃,若人如是者,還為受所縛」。意思是「假如有人做是念:『我當離於受(取,即五陰)而得涅槃』。論主說:像這樣的人,即是為『受』所束縛。因這樣的人還是被『受』所束縛。因為,他認為有一個實在的『受』能被離去消滅的」。這『離去受』,不就是「無五陰」「滅五陰」?這正是《中論》論主所要破斥的。
4.一切法不受的俱絺羅-長爪梵志大正藏第02 冊No. 0100 別譯雜阿含經T0100_.02.0449b24
5.大智度論: 若不著一切諸法空,心不起諍,但除結使,是名為實智。
仁者的得否?
林文亮
有五陰 即是眾生
《相應部 5相應 10》因於有五蘊 而有眾生名
《相應部》告訴你:
有五陰的人 都稱為眾生
所以,有五陰的人 不可能入「空」
除非你認為 有無明 有煩惱的一切眾生皆有能力入「空」。(這顯然是大邪見)
又是過度推論
「因於有五蘊 而有眾生名」這是經說,合理。
「所以,有五陰的人 不可能入「空」」這是您的結論,看來又是沒有依據的過度推論。
您是不是應該舉出經論的依據,而不是自己寫結論,這似乎不是合討論方法吧?
如果大家都自己下結論,又何必討論呢?
再者,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心經亦言「色即是空、色不異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所以究竟何者為邪見,相信大眾心中自有公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