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法友 (未驗證) - 三, 2023-02-01 20:29
姓名或匿稱:
Hayoung
您好,
在《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一節般若經之譯出 最後部分, 講到玄奘譯本:
論到漢譯《般若經》的文字,當然玄奘的譯本明白,但不能忽視的,是玄奘譯出的時代(西元六六〇——六六三)遲了些。
特別是,玄奘是繼承無著(Asaṅga)、世親(Vasubandhu)一系的「有宗」,是依《解深密經》,對《般若經》作再解說的學派,對空義有了不同的解說。
如羅什所譯為「無所有」或「無所有性」的,玄奘每譯為「無性為自性」。例如[7]:
1.「若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如是無性,非諸佛作……。無性之法,定無作用。…… 然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無性法中實無異法,無業無果亦無作用,無性之法常無性 故」。
請問, 以無性為自性, 這樣的翻譯如何透露出唯識的色彩的? 可以直接理解「以無性為自性」為以無真實體性為自性, 或者是以無自性為自性嗎?
感恩您!
恭敬合十
- 瀏覽次數:6656
回應
《空之探究》「第三章」中玄奘之譯本
書中對比其他譯文,導師僅是點出「奘譯本」可能有「空性非無」之隱晦思想;並不是依此文義來詮釋「唯識色彩」。
此外,「以無性為自性」可理解為:「圓成實性」(空性)是一切法的真實義(理性)。唯識學系認為遣除了「遍計所執性」(世俗無)、依他起性(世俗有),而有不空之「空性」,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義。
這與中觀學系主張:一切法空(無自性),乃至勝義諦也是「畢竟空」,是不一致的。
參相關資料,如下:
《空之探究》,〈《般若經》甚深之一切法空〉,p.142:
1.是玄奘譯本,2.3.是羅什與無羅叉譯本,內容可說是相同的,而玄奘所譯,在短短的文段裡,卻多出了兩句,「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這與有宗學者的意解有關……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般若波羅蜜法門〉,pp.726-727:
「唐譯本」每說「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暗示了「無性自性」的意義。
然唐譯的「以無性而為自性」,在「大品本」中,是譯為:「一切法性無所有」;「信解諸法無所有性」;「諸法無所有」;「一切法性無所有」等。
「唐譯本」是隨順後代瑜伽者所說,如《辯中邊論》說:「此無性空,非無自性,空以無性為自性故,名無性自性空」。這是遮遣我法的「損減執」,顯示空性的不是沒有。
《中觀今論》,〈空宗與有宗〉,pp.258-260:
……唯識宗的空。他信受一切法空性,但此空性是依於依他有法遠離遍計所執而顯的,此空性是勝義有。……唯識者儘管說空,終於是此空彼不空,說此空而反顯彼不空;由於彼不空,才能成立此為空。即有即空的自性空,唯識學者是從來不曾理解過的。
以上,提供參閱
導師著作答客問版主:利生無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