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法友 (未驗證) - 三, 2023-03-01 05:44
姓名或匿稱:
匿名
《佛法概論》第十七章 226頁提到八正道,說“如「四念處」即正念的內容”, 但是在《成佛之道》第四章中, 導師提到三十七道品分爲十類時,「四念處」與「正念」則分別放在不同的項目中,「正念」是在「念」類,而「四念處」是在「慧」類。導師也提到念處是慧相應的念,重在觀慧, 但是八正道的體性是慧,慧是遍一切的,請問為何「四念處」特別放在「慧」類,而不是在「念」類?
- 瀏覽次數:2298
《佛法概論》第十七章 226頁提到八正道,說“如「四念處」即正念的內容”, 但是在《成佛之道》第四章中, 導師提到三十七道品分爲十類時,「四念處」與「正念」則分別放在不同的項目中,「正念」是在「念」類,而「四念處」是在「慧」類。導師也提到念處是慧相應的念,重在觀慧, 但是八正道的體性是慧,慧是遍一切的,請問為何「四念處」特別放在「慧」類,而不是在「念」類?
回應
「四念處」是「念」或「慧」?
修道的內容(道品),不外乎「三學」、「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在不同《經》、《論》中,法門的歸納也不盡相同。
因而在導師的著作中,似乎存有不一致的說法,其實是所依據的文獻不同而有異解,「念」與「慧」並非決然沒有關係。
再者,導師也試圖會通諸說,如其著作所述:「念處是慧相應的念,重在觀慧」、「以念得名,而實體是念相應的智慧」等。
參閱相關資料,如下:
《中阿含.189聖道經》卷49(CBETA, T01, no. 26, p. 735, c1-736, c26):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令眾生得清淨,離愁慼啼哭,滅憂苦懊惱,便得如法,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復有具,而有七支,於聖正定說習、說助,亦復說具。云何為七?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
云何正念?比丘者,觀內身如身,觀至覺、心、法如法,是謂正念。……
《大智度論》卷19(CBETA, T25, no. 1509, p. 198, b8-18):
是三十七品,十法為根本。何等十?信、戒、思惟、精進、念、定、慧、除、喜、捨。信者,信根、信力。戒者,正語、正業、正命。精進者,四正懃、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正精進。念者,念根、念力、念覺、正念。定者,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正定。慧者,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正見。
是諸法,念隨順智慧緣中止住,是時名念處。破邪法,正道中行,故名正懃。攝心安隱於緣中,故名如意足。軟智心得,故名根。利智心得,故名力。修道用,故名覺。見道用,故名道。
印順法師,《寶積經講記》,p.160:
……以念得名,而實體是念相應的智慧。四念處有二:(一)、別相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二)、總相念處:觀身為不淨、苦、無常、無我;……觀法也是不淨、苦、無常、無我。本經所說的,也是總相念處,但歸結於無我。因無常、苦、不淨等正觀,最後都是為了引發無我正見,這才是四念處法門的宗要。……
《成佛之道》(增注本),pp.231-233:
……佛說的解脫道,三學與八正道一樣:不離聞思修及現證慧的次第,也就是依戒而定,依定而慧,依慧得解脫的次第。三學與八正道的一致性……
……還有,四念處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念處是慧相應的念,重在觀慧。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以上,提供參閱
導師著作答客問版主:利生無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