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9%的人其實都不懂「緣起法」在講什麼。
若想正確認識「緣起法」,應該先了解法界的真實情況。
下面經文告訴我們, 法界原來是空無一物, 什麼東西都沒有。
《大乘入楞伽經》真實中無物。 云何起分別
《父子合集經》眾生界本非有。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法界中本無諸法 亦無衆生。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觀一切法本性皆空。於此空中都無所有。
《大乘密嚴經》凡夫身宅亦復如是….分析至於微塵。但有空名 都無實物。
《入法界禮性經》世間者但有名字。無實物可見。
《大方等大集經》
一切凡夫無明覆。 常為四倒所圍繞
於無法中作法想。 於無物中作物想
以是因緣名顛倒。 如是之人行邪道
《正法華經》人不了無本 坐墮生死徑 十二縁所縛 不解終始病。
《正法華經_藥草品》不了本無 則名曰癡。從癡致行從行致識。從識致名色。從名色致六入....
法界本是空無一物,什麼東西都沒有,為何現今宇宙卻遍佈森羅萬象的萬物?
原來,從「空無一物」變成「有萬物」的肇因 就是「緣起法」。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眾生妄心起。如翳見空花
《圓覺經》譬如患瞖。妄見空花.....空本無花
《自在王菩薩經》十二縁生法無有法生。
《大方等大集經》假名從因緣生。而實無生。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雖一切法從因緣生。而無所生。
「緣起法」其實是一種「翳眼見空花」的現象
只要墮於12因緣, 就會出現妄見, 以為自己看見東西了
所以佛經提醒大家,從因緣生的萬物,事實上從未真實出生。
大家必須跳離12因緣法, 才能解除妄見的問題, 才能如實見到法界空無一物(本來面目)
法界空無一物, 就是佛經所講的「第一義空,勝義空」
《雜阿含經 卷第十三(335)》
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佛陀之所以將12因緣法稱為「第一義空」,就是因為:從因緣生 即無所出生,
無所出生,所以法界空無一物。因此12因緣法被稱為「第一義空」
接著必須去了解:為何墮入12因緣 會讓你出現幻見/妄見!
99.99%的人其實都不懂「緣起法」講什麼
地球大概有 80 億人,看來帖主至少訪問過 79 億人,並且確定他們都不懂緣起法。
光是這個統計的能力,已經令人讚歎不已了。
除非帖主只是習慣性的信口開河....
不需要訪問 就知道
我不需要訪問你, 就知道你對於前面所說的緣起法 也是聞所未聞
我沒說錯吧
後面我還會寫有關:99.99%的人其實都不懂「從因緣生」的意思。
當時世尊也沒訪問過任何人, 就知道祂所說的緣起法 是世人聞所未聞的
今日我只是發現, 即使佛經已流傳於世, 緣起法仍然不被99.99%的人所了解
99.99%的人其實都不懂「從因緣生」指什麼
許多人早已發現12因緣法12支都是有關自心, 完全沒有涉及外面物質世界;
光憑這一點就能印證12因緣法是一種「翳眼見空花」現象,外面世界並不存在。
大家所認知的外面物質世界 其實都是由色陰製造出來的。
多數人對色陰的認知都是:四大(地水火風),一切色法
然而,這種認知法並無助於了解「翳眼見空花」現象如何發生
大家務必搞清楚的, 應該是「色陰如何發生?」
了解「色陰如何發生」, 就等於了解:外面物質世界如何形成。
《雜阿含經68》
縁眼及色。眼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縁觸生受。縁受生愛。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
如是縁耳鼻舌身意。縁意及法。生意識。三事和合生觸。縁觸生受。縁受生愛。如是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
《中阿含經 卷七(30)》
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諸賢。內眼處及色。眼識知外色。是屬色陰。
若內意處不壞者。外法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識得生。諸賢。內意處及法。意識知外色法。是屬色陰。
「色集」就是指:色陰的發生
根據《雜阿含經68》,色陰的發生源自一開始[緣六根六塵生六識]這個動作。
《中阿含經》則更清楚說[六根,六塵,六識]三者和合運作 就叫做色陰。
所以很清楚,外面物質世界根本上就是從[緣六根六塵生六識]生出來的。
而不是從什麼黑洞或大爆炸生出來的。
(物質世界也有它的運作規則,但那不是物質世界真正的形成原因)
《大寶積經》
眼色倶為緣。 而生起於識
緣闕則不生。 譬無薪之火
如是生諸法。 和合互相生
《入楞伽經》
諸法本無 依因縁生。生已還滅。
從無明縁行乃至於有。依眼識等生一切法。
《大智度論》世間皆從虚妄中來…但從内外六情六塵和合因縁生。
從大寶積經,入楞伽經和大智度論 我們清楚看到:
佛經所講的「因緣和合」是指[根塵識三因緣和合];
「從因緣生」事實上就是指:從「根塵識因緣和合」生
大部份人常引用外面物質世界的東西來解釋「從因緣生」 :
譬如, 用石頭鑽磨木頭以生火;必須有石頭,木頭,空氣等眾因緣配合, 火才得以生起;
罕有人知道[諸法因緣生]是在指: 諸法從根塵識因緣和合生
佛陀雖亦引用物質世界的東西來解釋「從因緣生」,但那都只是譬喻,
只是用來解釋「根塵識因緣和合」的運作原理
接著,為何[緣六根六塵生六識]是翳眼見空花的現象?
翳眼見空花, 非有而見有
《大乘入楞伽經》
由依本識故 而有諸識生
由依內處故 有似外影現
無智恒分別 有為及無為
皆悉不可得 如夢星毛輪
如乾闥婆城 如幻如焔水
非有而見有 緣起法亦然
「非有而見有. 緣起法亦然」這句話清楚指出:緣起法就是翳眼見空花現象(非有而見有)
﹋﹋﹋﹋﹋﹋﹋﹋﹋﹋﹋﹋﹋﹋﹋﹋﹋﹋﹋﹋﹋﹋﹋﹋﹋﹋﹋﹋﹋﹋﹋﹋﹋﹋﹋﹋﹋﹋﹋﹋﹋
為何[根塵識三和合]是翳眼見空花現象? 這可以先從現代神經科學得到粗略認識。
目前已知, 人們所見所聞都是神經訊號; 人們從未直接見過真實世界。
也就是說, 人們所認知的這個世界 其實是由分佈於六根的神經訊號 所顯像出來的世界;
現在再回來看佛經對於六根的介紹。
「入胎識」之所以稱為種子識, 乃因為祂猶如種子, 遇到父精母卵就能落地生根,發芽生長為雜報身。
由此可知, 一切身體(六根)其實都是發芽長大後的「種子識.入胎識」
《大乘顯識經》識能生身。
《大乘顯識經》識是何義。識名為種。能生眾類雜報身牙。
《成唯識論》阿頼耶識變似色根,及根依處器世間等。
﹋﹋﹋﹋﹋﹋﹋﹋﹋﹋﹋﹋﹋﹋﹋﹋﹋﹋﹋﹋﹋﹋﹋﹋﹋﹋﹋﹋﹋﹋﹋﹋
眾生身(六根)即是發芽長大後的種子識,故神經訊號自然也是種子識發出的。
視覺神經顯現影像;聽覺神經顯現聲音;嗅覺神經顯現氣味;味覺神經顯現口味;觸覺神經顯現體感;思覺神經顯現思想…...因此佛經說「所見所聞 皆識所現」
《大乘入楞伽經》「所見唯自心。外境不可得」
《成唯識論》實無外色。唯有內識變似色生
《成唯識論》内識轉似外境。
外面物質世界根本不存在;一切都是「識」生的影像 再經過六根加工處理。
六根聯合運作時,能將識所幻化的影像 變成很立體的似實物世界。
《別譯雜阿含經 卷32 (9)》
眼如浮泡 亦不牢固,幻偽非真,誑惑世人;眼耳鼻口身意皆不牢固,欺詐不真。
《増一阿含經 26品7經》
人身之法猶如雪揣…幻化虚僞不眞。亦如空拳以誑小兒。是故大王。莫懷愁憂恃怙此身。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眼者四大所造。無常…斯不可信…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法觀經》人生心意本自善…爲耳目鼻口所欺。
﹋﹋﹋﹋﹋﹋﹋﹋﹋﹋﹋﹋﹋﹋﹋﹋﹋﹋﹋﹋﹋﹋﹋﹋﹋﹋﹋﹋﹋﹋﹋﹋﹋﹋﹋﹋﹋﹋﹋﹋﹋
六根擅於欺詐, 因此佛教修行主要是練如何捨離眼耳鼻舌身意。
捨離眼耳鼻舌身意才能脫離六根所幻建的世界(三界), 才能如實見到真實世界(涅槃)(見如來)
【捨眼耳鼻舌身意】是南傳和大乘佛教的共識,也是兩者一致的修行目標。
《思益梵天所問經》
誰度欲河。佛言。能捨六入者
誰能到彼岸。佛言。能捨六入者。
《相應部 第35卷101經》
眼非汝等之所有者,應摒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利益安樂=涅槃)
耳非汝等之所有……
鼻非汝等之所有……
舌非汝等之所有……
身非汝等之所有……
意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16n0006_p0106a05
《雜阿含經204》 如實知如實見已。於眼生厭....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厭已不樂。不樂已解脫。
《增一阿含經》於此六情思惟汚露不淨…當求方便滅此六情。(六情=六根)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菩薩摩訶薩棄捨六處。是為菩薩摩訶薩應圓滿無所愛染。
《賢劫經》觀其善惡禍福所由 皆因貪身。
《大寶積經》諸因緣報隨於諸見顛倒之業。便成塵勞。皆由貪身而生斯患。
佛經清楚告訴大家, 這個物質世界起於眾生的妄見(非有而見有), 事實上根本不存在;
佛經還清楚講述了真實世界長什麼樣子
「入胎識」與「六識」的關係
入胎識又稱為種子識, 也就是阿賴耶識。(12因緣第三支)
種子識不會滅;身壞命終時, 祂會帶著新業成為新種子, 再往別處投胎轉世,受餘報。
《大乘顯識經》報熟身死。識種便現。
《大乘顯識經》識流相續持身不絕,期畢報終 識棄捨身,隨業遷受。
《大乘顯識經》金剛堅固不可壞識。止於危脆速朽身內。
《大乘顯識經》識亦如是,堅固不壞。所生之身速朽速滅。
種子識發芽長大成眾生身的過程, 祂會「隨身轉變」
隨身體六根發育, 種子識遍佈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種子識在眼根, 稱為眼識
種子識在耳根, 稱為耳識
種子識在意根, 稱為意識
眼識能顯現影像, 耳識顯現聲音, 鼻識顯現氣味, 舌識顯現口味, 身識顯現體感, 意識能顯現複合式影像。
所以佛經說, 12因緣第三支「入胎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大乘顯識經》識入。隨身轉變。
《大寶積經》云何爲識。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很多人不解這個來龍去脈,不懂入胎識與六識的關係, 故做出「只有六識, 沒有八識」這種謬論, 且亂批評大乘.
事實上原本南傳經典也有講八識, 卻被現代宣講南傳佛法的人刻意抹去,不談
《增支部 4集 128》莊春江譯
比丘們!人們在阿賴耶中歡樂,在阿賴耶中得歡樂,在阿賴耶中得喜悅,
《相應部卷6經1》
此諸人等樂阿賴耶,喜阿賴耶,跳躍阿賴耶。
諸人依於樂阿賴耶,喜阿賴耶,跳躍阿賴耶,而難見此理。
https://deerpark.app/reader/N0006/6
《增一阿笈摩》世間眾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
《小部_經集》無阿賴耶之執著。己知真相無疑惑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27n0012_p0176a11?q=%E7%84%A1%E9%98%B...
南傳經典所講的阿賴耶 巴利文(ālaya)
大乘經典所講的阿賴耶 也是(ālaya)
南傳經典說世間眾生皆愛阿賴耶, 意思就是指:世人貪身,執迷於眼睛所看見的影像, 耳朶所聽見的聲音….
前面已講過, 身體,影像聲音氣味…等, 都是種子識(阿賴耶識)所現;所以佛經才會說「世人皆愛阿賴耶」
﹋﹋﹋﹋﹋﹋﹋﹋﹋﹋﹋﹋﹋﹋﹋﹋﹋﹋﹋﹋﹋﹋﹋﹋﹋﹋﹋﹋﹋﹋﹋﹋﹋﹋﹋﹋﹋﹋﹋﹋﹋﹋﹋﹋
南傳經典事實上也有講第七種識
阿賴耶識與第七識的關係
阿賴耶識一分為六, 成為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這叫做隨身轉變)
前六識=阿賴耶識
以上都是佛經白紙黑字寫的
﹋﹋﹋﹋﹋﹋﹋﹋﹋﹋﹋﹋﹋﹋﹋﹋﹋﹋﹋﹋﹋﹋
《大乘密嚴經》阿賴耶識變似眾境彌於世間。
《成唯識論》阿頼耶識變似色根 及根依處器世間等。
因此,「阿賴耶識變似眾境」就是指:前六識顯現出眾境。(世間萬物)
可見, 前六識都是色法
阿賴耶識一方面自變為前六識顯現萬法(世間), 然後再回來攀緣自己所現的萬法.
此乃佛經所說的:二相,二法,能/所
阿賴耶識回頭攀緣自己所造的萬法時 稱為第七識(因為已分為二相, 所以不再稱為阿賴耶識)
前六識=我所 (色法)
第七識=我能 (心法)
第七識每天看著眼識所現的影像, 聽著耳識所現的聲音, 嗅著鼻識所現的氣味....
(這就是佛經所說的, 第七識恆攀緣阿賴耶識)
所以, 第七識其實也是阿賴耶識
這就是為什麼《深密解脫經》和《解深密經》會說: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亦名阿賴耶識。
阿陀那識 就是第七識
《轉識論》一果報識 即是阿梨耶識。二執識 即阿陀那識。三塵識 即是六識。
《佛頂尊勝心破地獄轉業障出三界祕密三身佛果三種悉地真言儀軌》
三識者。一波陀那即六識。二阿陀那識即七識。三阿梨耶識即八識也。
「名色」的由來
《達摩多羅禪經》從識相續起名色。於彼一身而有二相。
《大乘密嚴經》阿頼耶識有能取所取二種相生
《成唯識論》
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為種及有根身。外變為器。即以所變為自所緣。
佛經清楚說,阿賴耶識「一身有二相」, 意指: 阿賴耶識分岔為我能和我所,(心和色)
「以所變為自所緣」同樣也是指: 能和所 都是阿賴耶識自己
以上經文都是在講, 阿賴耶識緣取自己所造的世界(萬法);
能和所, 心和色都是阿賴耶識自己
【阿賴耶識分岔為我能和我所】, 就是「名色」支的由來
名=我能
色=我所 (後續文章還會講五陰)
﹋﹋﹋﹋﹋﹋﹋﹋﹋﹋﹋﹋﹋﹋﹋﹋﹋﹋﹋﹋﹋﹋﹋﹋﹋﹋﹋﹋﹋﹋﹋
既然已知阿賴耶識分岔為二相,心和色, 能與所 都是阿賴耶識自己,
那就應該知道, 從此以後必須為能與所取不同的名稱; 這就是為何有1~7識出現.
現在只須搞清楚 1~7識 誰是能, 誰是所。(心與色)
《大乘入楞伽經》意緣阿賴耶。 起我我所執
佛經說,「意」能起我執, 所以第七識當然就是心法的角色
其餘六識皆扮演色法角色, 譬如:
眼識顯現影像, 耳識顯現聲音, 鼻識顯現氣味, 舌識顯現口味, 身識顯現體感, 意識顯現腦內無形影像
《大乘密嚴經》所見雖差別。但識無有境
佛經說, 人們所看見的影像,聲音等 雖有種種差別, 但其實都是識,(也就是前六識)
「翳眼見空花」、什麼東西都沒有....
「翳眼見空花」、什麼東西都沒有....
依照你的理解,如果,我是瞎子,因為,根本不知道前面是堵牆,那麼,我應該可以穿牆而過?
這種基本常識,誰都知道,佛陀難道不知道?你的解釋違背常識...其實,你沒看懂緣起,大錯特錯了!
* 很榮幸,與您交流 *
瞎子和明眼人 並無不同
你所講的例子 並不是我的理解;所以是你搞錯了
瞎子和明眼人並無不同,皆未捨離眼耳鼻舌身意; 所以他們都同樣活在翳眼見空花的世界中
你應搞清楚, 之所以成為瞎子, 就是因為他依賴肉眼的功能
一旦肉眼功能壞掉, 他就變瞎子了
明眼人也同樣依賴肉眼在看世界, 故說和瞎子並無不同。差別只在,兩者所看見的世界不一樣。
已捨離眼耳鼻舌身意的人 是不會變瞎子的
因為他不是依賴肉眼在看; 肉眼是否壞掉, 對祂都沒影響
《楞嚴經》
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
阿那律陀本來是瞎子, 成為阿羅漢後, 反而能看見了
因為祂已經不再依賴肉眼
我錯
我錯...因為,我以為我們在探討佛法,違背常識的...不是佛法。
* 很榮幸,與您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