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集 - 關於「苦」與「苦諦」

有關此問題,可參見本網站「佛法釋疑篇(切莫誤解佛教)」中的「人生是苦」的真正意義? 如導師於《佛法是救世之光》p.286 - p.288云

補充:

  1. 佛教說的「苦」是從「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這個觀點來談的。經典出處是《雜阿含經》卷17(473經):「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大正2,121a9-11)
  2. 儘管有些人生活條件很好,不知人間疾苦,但能保證到老都沒有病痛,沒有經濟壓力,都能平平安安、家庭和樂、沒有煩惱嗎?
  3. 引一段「崇高必墮落」(頂生王墮落)之經文僅供參考。

    (《成佛之道(增註本)》p.5):「在佛教傳記中,頂生王統一四洲,上升忉利天,與帝釋共同治理天宮,但末了墮落人間,不免憂愁而死。」

    《增壹阿含經》卷8(大正2,584, b3-c9):

    「……爾時。阿難。頂生聖王即共釋提桓因一處坐。二人共坐。不可分別。顏貌舉動。言語聲響。一而不異。爾時。阿難。頂生聖王在彼。乃經數千百歲已。便生此念。我今有此閻浮地。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亦雨七寶。乃至于膝。亦有瞿耶尼。亦復有弗于逮。亦復有鬱單越。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今至此三十三天。我今宜可害此天帝釋。便於此間獨王諸天。爾時。阿難。頂生聖王適生此念。即於座上而自退墮。至閻浮里地。及四部兵皆悉落墮。爾時。亦失輪寶。莫知所在。象寶.馬寶同時命終。珠寶自滅。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斯皆命終。

    爾時。頂生聖王身得重病。諸宗族親屬普悉運集。問訊王病。云何。大王。若使大王命終之後。有人來問此義。頂生大王臨命終時。有何言教。設有此問。當何以報之。頂生聖王報曰。若使我命終。命終之後有人問者。以此報之。頂生王者。領此四天下而無厭足。復至三十三天。在彼經數百千歲。意猶生貪。欲害天帝。便自墮落。即取命終。

    汝今。阿難。勿懷狐疑。爾時。頂生王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時頂生王者即我身是。爾時。我領此四天下。及至三十三天。於五欲中。無有厭足。阿難。當以此方便。證知所趣。興貪欲心。倍增其想。於愛欲中而無厭足。欲求厭足。當從聖賢智慧中求。爾時。世尊於大眾中。便說此偈。

    貪婬如時雨  於欲無厭足
    樂少而苦多  智者所屏棄
    正使受天欲  五樂而自娛
    不如斷愛心  正覺之弟子
    貪欲延億劫  福盡還入獄
    受樂詎幾時  輒受地獄痛

    是故。阿難。當以此方便。知於欲而去欲。永不興其想。當作是學。」

    (CBETA, T02, no. 125, p. 584, b3-c9)

這是常見的問題,有必要正確把握佛陀的真義。一般說來,受有三種: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雖然佛教也承認有「樂受」,由於「一切行無常、變異、不久住」,故說「諸受是苦」。

《遺教經》說:「佛說苦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

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知苦」主要是針對這個來說,正如《大智度論》卷19所云:「四聖諦苦,聖人知實是苦,愚夫謂之為樂。」(CBETA, T25, no. 1509, p. 199, b11-12)

一般凡夫,遇到不如意時或許也會感受到苦,但不見得真能知苦,往往還以少苦為樂。正如一個人本來背60公斤的重擔,今減輕為40公斤,他心理還覺得很高興呢。其實,他還是背著重擔啊!《大智度論》卷19的比喻很生動:「四聖諦苦,聖人知實是苦,愚夫謂之為樂;聖實可依,愚惑宜棄。是身實苦,以止大苦故,以小苦為樂。譬如應死之人,得刑罰代命,甚大歡喜;罰實為苦,以代死故,謂之為樂。復次,新苦為樂,故苦為苦:如初坐時樂,久則生苦;初行、立、臥亦樂,久亦為苦。」(CBETA, T25, no. 1509, p. 199, b11-17)

一般人都不願意受「苦果」,卻又經常去造作、積集「苦的因」(煩惱、業)。造了苦因,必然受苦果,這是一定的道理。

《涅槃經》上說:凡夫有苦而無諦,聖者有苦有苦諦。

所謂「諦」,是正確真實、不顛倒的意思。四聖諦中,「苦諦」的行相包括「苦、空、無常、無我」。真能體悟「苦、空、無常、無我」,才算是真正體證「苦諦」。
難民好幾天沒飯吃,他感受到的苦比一般人強烈,但突然有人送來一些麵包,他還覺得很快樂呢。這樣所體會到的「苦」並不徹底,與聖者體會到的「苦、空、無常、無我」不同!
凡夫希望以少苦來取代大苦;聖者則是以智慧斷惑,根除苦因,苦因沒了,苦果也就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