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涓滴

印順導師重視「整體的佛教」,因此他認為:「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它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吾人以為,近代學人或行者所撰述的「法義饒益文章」也可以作如是觀。職是之故,本版將以短篇佛法專論或小品心得分享,提供網友一處「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網上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版主林建德教授簡介:

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教授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二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等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個人網址/部落格:http://mind-breath.blogspot.tw/

※張貼前請先詳閱:回應規則 & 張貼方法 ;另也提供文字編輯器,方便使用者文書編輯,請參考文字編輯器各元件說明[Basic版] [Full版]。(法海涓滴版主) 

 

利他主義與人文主義在佛教中的相即互攝

利他主義與人文主義在佛教中的相即互攝

——從印順法師到證嚴法師 

摘要

  人文主義與利他主義象徵近現代思潮兩種發展,然大多是從西方文化的脈絡下的理解,本文從東方的哲學和宗教出發,尤以當今台灣「人間佛教」思想為主,以印順法師和證嚴法師為例,試著論述佛教的人文主義即是利他主義,相對的佛教的利他主義亦即是人文主義,利他主義與人文主義在「人間佛教」中是相即不離、含容互攝的。

方便與究竟之治標與治本

人世間很多問題沒有辦法立刻解決,但至少先把問題暫時控制,就像染疾在身,病的苦痛令人難受,而病痛的解除有時需要一段時間,這時短暫的止痛,採取症狀上的緩和舒解,也是重要的治病步驟。 

廣弘小乘即是實踐大乘

諸多南傳佛教僧人,相當積極地弘揚佛法修行,例如著名的帕奧禪師(Pa Auk Sayadaw)及其弟子們,精勤於自身的禪觀修證外,仍舊深繫眾生所受的苦痛,而充滿著度眾的悲心,如此實不能說只是小乘法的修學。 

「自焚」的佛教倫理學反思 

摘要

  在各個宗教傳統中,為了宗教信仰的理念實踐,選擇自我犧牲生命時而可見,此在佛教亦然。在佛法教導要人不惜身命守護正法,亦有菩薩為救度眾生而有「頭目髓腦悉施人」的教示,乃至「捨身飼虎」、「割肉餵應」等佛典故事。當代社會中,亦有一些佛教徒為了理想追求而選擇激烈手段結束生命,如2022422日美國佛教徒Wynn Alan Bruce 為喚起政府重視環境保護問題,以及呼籲世人關注氣候變遷的嚴重性,選擇於地球日(Earth Day)這天在美國首府華盛頓最高法院大廈自焚。1963611日越南僧人釋廣德為抗議吳廷琰政權的排佛政策,亦選擇於以自焚方式結束生命,5個月後吳氏政權即被推翻。事實上,佛教徒零星的自焚事件時有耳聞,如藏族佛教青年不滿中國統治,也以此激進方式來抗爭、抗議。 

命格與運勢

每個人幾乎都有算命的經驗,鐵口直斷未來之事,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壞,在不知的時空某事必會發生。然算命基本上是建立在宿命論(fatalism),就佛法因緣論來看,雖然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由業力來決定一生命格,但業是可以轉化的,而非一成不變、始終如此。 

製造垃圾與造作惡業

現代人生活講求方便快速,正因如此垃圾也大量累積,每個人為了貪圖方便,恣意使用一次性資源,或者為求更好的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無形中製造了很多的垃圾,增加地球的負擔。 

誰需要療癒?

療癒」一詞目前是常見語彙,然誰才需要療癒?在今日,療癒不再是心理學門,或者教育學門之諮商輔導所獨佔,廣泛的人文學科也使用此詞語,就像我們慈大宗教所亦以信仰、實踐、療癒」為辦學宗旨。 

人文學之重要

在宗教研究所教書,偶被問道:為什麼新興宗教常能吸引為數眾多的知識份子呢?──誠然,一些年輕人、科技新貴乃至於醫生、律師等,易被新興宗教所吸引,如此一般的平民百姓,甚至所謂的「愚夫愚婦」,對信仰的著迷就更不用說。 

信仰人口之重質才重量

信仰人口之重質不重量

有報導指出,未來佛教人口會減少,相對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人口會增加,尤其是伊斯蘭教。看到如此的數據預測,相信廣大的佛教徒,對於佛教信仰人口在比例上日益降低,心裡不免有所擔憂。 

智慧的人文與慈悲的利他

智慧的人文與慈悲的利他

在印順法師及證嚴法師師徒之間,初步可以說前者重於人文主義,後者則更傾向利他主義。印順法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之主張「以人為本」、「佛在人間」,在於對治後期佛教神鬼化的傾向,而漸失人間性格,削弱佛弟子的入世關懷,這和十六世紀西方人文主義興起時,對神教信仰的專斷宰制有類似時代背景,皆是回歸到以「人」為主體的關照與關懷。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