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刘永恩 在 三, 2013-03-20 17:41 發表
討論區:
姓名或匿稱:
刘永恩
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
如何成立流转还灭,其中必有一贯穿生灭前后的承载者起着承前启后的中介联系,这一中介到底是什么呢?在初期唯识学中,也许就名此为阿陀那识吧?主要是摄取义,但后来,唯识学又将这一中介名之为阿赖耶识,主要是摄藏义,此后,以阿赖耶识取代以前之阿陀那识,自然又得在摄藏义外,再将过去阿陀那识的摄取义也一并加之于阿赖耶识,二者只是同一件事,不过在前后发展中略有不同侧重及寓义而已。解深密经将摄持种子的责任交给阿陀那识,而以为阿赖耶识与根身同安危,这样的阿赖耶识当然是不能摄持种子,也不能担当生死中介的;但无着之摄大乘论却正好与此相反,本论以为阿赖耶识能摄持种子,而阿陀那识与有色诸根同安危,也就不能摄持种子,这是多么大的差别!不知到底是依据和为了什么,无着论师要成立这与解深密经义明显冲突的论义呢?我想,也许是阿陀那识在佛教根本之阿含教典中找不到出处,从而面临传统部派佛教的质疑,这才要找出阿含经中说到的阿赖耶用以取代,这可以看出,唯识学的发展,前后变化是很多很大的。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
阿陀那识就是十二缘起支中的识支,及一期生命结生开始之有取识,它不仅执取名色为自体,而且是维持生存的微细精神作用,阿陀那也许就是梵语“阿波陀那”的简称,而“阿波陀那”就是“近取,即极取”义,那么,阿陀那识也即是有取识的音译了,而有取识又是传统声闻佛教常说的词语,在传统声闻部派看来,阿陀那识也是旧有的,不需要多方证明,而阿赖耶识就不同了,这是过去没有听说的(只曾说过阿赖耶),但唯识学却要建立这一新名词,在部派质疑之下,这不是很犯难吗?既然很难,唯识学为何非要建立阿赖耶识说呢?
原来,对连接生死的中介的探寻,初期唯识学从传统声闻佛教的十二缘起(也即生命论)说中来探求,而找到有取识,在不离传统术语的前提下,就在旧有的有取识本义之外,新赋予其生死中介之功能。但问题是,传统佛教所说的有取识,充其量只是意识中微细的部分,还是包含在意识之内,而意识却又是生灭不已,是不符合唯识学中对连接生死之中介的要求的,这一定在阿陀那识背后,在阿陀那识与意识之外,另有一连接生死的根本识,才能使得生死相续成为可能,后来就名之为阿赖耶识了,但阿赖耶识却是传统佛教没有说过的,面临质疑,所以唯识学要费大量篇幅来证明它的根据。唯识学者,真是太辛苦了!
原来,对连接生死的中介的探寻,初期唯识学从传统声闻佛教的十二缘起(也即生命论)说中来探求,而找到有取识,在不离传统术语的前提下,就在旧有的有取识本义之外,新赋予其生死中介之功能。但问题是,传统佛教所说的有取识,充其量只是意识中微细的部分,还是包含在意识之内,而意识却又是生灭不已,是不符合唯识学中对连接生死之中介的要求的,这一定在阿陀那识背后,在阿陀那识与意识之外,另有一连接生死的根本识,才能使得生死相续成为可能,后来就名之为阿赖耶识了,但阿赖耶识却是传统佛教没有说过的,面临质疑,所以唯识学要费大量篇幅来证明它的根据。唯识学者,真是太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