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在不了義山頂想再攀了義山頂,是否得先下山再重上山?

  1. 「比喻」有它的局限性,僅能說明部分類似內容,無法面面俱到。例如《大品般若經》提到佛的座位名「師子座」,結果卻有人追問:是佛化作獅子?還是真的獅子來了?還是以金銀木石作獅子的像?龍樹菩薩回答如下:
    《大智度論》卷7〈1 序品〉 (CBETA, T25, no. 1509, p. 111, a28-b8)

    問曰:何以名師子座?為佛化作師子,為實師子來,為金銀木石作師子耶?又,師子非善獸故,佛所不須,亦無因緣故,不應來!
    答曰:

    1. 是號名師子,非實師子也。佛為人中師子,佛所坐處若床若地,皆名師子座。譬如今者國王坐處,亦名師子座。
    2. 復次,王呼健人,亦名人師子;人稱國王,亦名人師子。又如師子,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故,名人師子。
  2. 另外,有經論比喻「佛的功德如滿月,菩薩功德如十四日的月亮」。如果有人再追問:月有陰晴圓缺,不可能天天是十五月圓日。如此問下去,就沒完沒了了!

    又《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1 序品〉以十種譬喻來解說法空:「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CBETA, T08, no. 223, p. 217, a21-23)

    《大智度論》卷6〈1 序品〉說:「是十事不久住易生易滅故,以是故是心不著處。復次,有人知十喻誑惑耳目法,不知諸法空故,以此喻諸法。若有人於十譬喻中心著,不解種種難論,以此為有,是十譬喻不為其用。(CBETA, T25, no. 1509, p. 105, c5-9)

  3. 同樣地,高山喻也僅是說明「在山下的人看不見山頂,只是諍論哪一座山比較高、哪一座比較低,意義不大」而已。

    如實地說,各法門雖然在業果方面的安立與如何契入實相的說明有些不同,但大體上在戒、定、無我、無我所等觀念還是共通的;因此,即使修的法門有些不同,但他已經累積了不少福慧資糧,並不需要從零開始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