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網路讀書會」厚觀法師回應問題集
- 《成佛之道》與《菩提道次第廣論》兩本著作中,談「歸依」的角度有什麼不同?
- 何謂「達實性」?何謂「正法」?
- 「十六分之一」有何特殊意義?
- 為何導師認為「共下士法」以「念死」為入道要門似有所偏?
- 一個佛的化區,有多少位梵天王?
- 導師說臨終一善念亦可隨善念往生善處,請問這與其他宗教之「惡人臨刑前受洗,因信得救」的分別為何?
- 生前如有善行或有人助念,聽聞佛號心生歡喜,卻於地獄中受極大苦時有懺悔意,是否可以因隨(憶)念轉生善處?
- 對於凡夫未達到與定相應之無漏現證慧─也就是修慧成就,只有少分的聞、思慧,是否可以轉移部份重罪?
- "中陰身"說法在佛教史中是否出現較晚?或僅密宗有此一說?
- 爲什麼說出家戒以不婬戒為先?
- 在家眾能不能讀出家律典?
- 為什麼要修禪定?
- 「止」與「觀」有無前後的次第?
- 一定要具備四禪的基礎才能進一步來修習四無量定嗎?
- 初禪以上的近分定能否引發無漏慧?
- 何謂定心相應?
- 慧解脫阿羅漢所得的禪定為何?
- 到底是「定中作觀」?還是「出定作觀」?
- 修定應如何存心?
- 如何不讓生活平順的人誤解佛教悲觀,而讓他們了解或接受世間多憂苦的觀念?
- 外人常質疑:世間也有快樂,為何佛教要說「世間是苦」?
- 「感受到苦」,是不是一定能「知苦」?
- 「苦」與「苦諦」是不是相同?
- 慧解脫、俱解脫、心解脫的分別
- 慧解脫•俱解脫阿羅漢各依何“定”而成就?
- 七覺支的修習是否有其次第?
- 「聞所成慧」是否即是「正見」?
- 「留惑潤生」有何經論依據?
- 阿羅漢於他方淨土聞《法華經》成佛?
- 二乘人能否回小向大?
- 《成佛之道》關於「二乘人能否回小向大」的立場
- 三乘共法中的菩薩乘是否異於大乘的菩薩?
- 二乘學者也可能轉發菩提心,但對入無餘依涅槃,不受後有的解脫聖者而言,不受後有要如何修習利他菩薩道?
- 覺受的"實在感"是否與"法空"的概念不符?
- 「發心住」是否真正不退二乘?
- 名假,受假,法假一定要照這次第修行?破三假一定要依次第嗎?
- 「今是學時,非是證時」的「證時」為「證得阿羅漢時」?
- 煖位、忍位都還是墮?
- 「住頂不墮,是名菩薩法位」的 “頂”與聲聞四善根的 “頂位” 是否同義還是同字異義?
- 八地應該屬於修道位?
- 何謂「菩薩位」(菩薩正性離生)?
- 佛和羅漢在證悟解脫上是沒分別的。如果真是要分﹐東方琉璃佛和西方阿彌陀佛也有分別?
- 習氣可以說是煩惱的一種嗎﹖
- 論註批評阿羅漢的習性很多. 請問論註有批評菩薩習性嗎﹖
- 菩薩是否要把煩腦斷盡了,再斷習氣?
- 有關「聲聞辟支佛但煩惱盡,而習氣有餘」
- 南傳《尼科耶》一定比漢譯《阿含經》早嗎?
-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 「有信無智長愚痴,有智無信增邪見」出處?
- 「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之出處?
- 如何因應外界質疑導師是一家之言?
- 導師為何未提及唯識學者對佛性的看法?
- 聞思修的「修」與通常所說「修行」的「修」是否同義?
- 現今的佛教或古來的佛教,只有“四念處”解脫道的單一修法?
- 緣起法如何跟其他如力學﹐相對論等的“自然法則”區分﹖
- 如何分別「性種性」與「習種性」?
- 三德與三心如何配合運用?
- 地獄眾生有得道者不?
- 理解上「勝義」是真正的實踐-真實的,有點出世的;「善巧方便」並不完全真實的,有點欺騙的,為契機的,不知這樣的理解是否有誤?
- 耶和華已斷欲界的五下分結了嗎?
- 「藏通別圓」或「小始終頓圓」之間的差別?
- 請問在不了義山頂想再攀了義山頂,是否得先下山再重上山?
- 友善列印版本
- 瀏覽次數:129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