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在般若經講記中對於「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是故,空中無色,無..無.;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之解釋,除了無自性無實相,是否亦不否定假名幻有?

姓名或匿稱: 
林文亮

導師在般若經講記中就「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等部分之解釋,集中在諸法自性無,自性空,不可得。著重在否定面,烘雲託月顯示空。但是較完整的說,導師是否是在傳達「緣起假名相有,緣起自性皆空」?但是書中從183至200頁中似均未提及緣起假名幻有,故為此問,以求確義。

回應

解讀這一段經文,若依導師的「科判」入手較易提綱挈領的理解自《般若經講記》p.183之己二「泯相證性觀──正證」起,是證入空性(無相)的境界,與之前的己一「融相即性觀──加行」重在「有空的相對性而觀察彼此相依相成,得二諦無礙的正見,依緣起觀空,觀空不壞緣起的加行觀」不同,所以導師在此段有如下之開示:

上面講菩薩依般若通達五蘊──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空,現象與空寂,是相即不相離的。這從有空的相對性而觀察彼此相依相成,得二諦無礙的正見,也即是依緣起觀空,觀空不壞緣起的加行觀,為證入諸法空相的前方便。由此引發實相般若,即能達到『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的中道實證。上來說:一分學者不能得如實中正的體驗,於現象與空性,生死與涅槃相礙,成為厭離世間的沈空滯寂者。解除此項錯誤,必須了達空有相即──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成為入世度生的悲智雙運。但如滯留於此,不能親證空性,戲論於『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即偏於內在的,即每每會落入泛神、理神的窠臼,甚至圓融成執,弄到善惡不分,是非不辨。不知《華嚴經》說:『有相無相無差別,至於究竟終無相』;《中論》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無不從有空相即的相待,而到達畢竟空寂的絕待的。所以本經在說不異、即是以後,接著說「是諸法空相……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般若經講記》pp.183-184)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