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7「導師著作答客問」有關「導師在《佛法概論》提到『愛結所繫的愛,在緣起支中,即說為行』」之提問,筆者回應時引用導師《唯識學探源》「惑、業、苦的開、合、隱、顯,總說一下:十支說的無明,隱在觸支裡,並不是以愛支、取支為無明的。……」等內容,由於「惑業苦與十二因緣」是佛法重要的論題之一,也是學佛行者日常生活中如理思惟的功課,覺得有需要再加補充說明。
一、《大智度論》對此論題之論述:
《大智度論》卷5〈序品1〉:
【經】巧說因緣法。
【論】十二因緣生法,種種法門能巧說煩惱、業、事法,次第展轉相續生,是名十二因緣。……是十二因緣,初二過去世攝,後二未來世攝,中八現前世攝。是略說三事:煩惱、業、苦。是三事展轉更互為因緣:是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苦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名展轉更互為因緣。」(CBETA, T25, no. 1509, p. 100, b20-23)」(CBETA, T25, no. 1509, p. 100, b12-20)
「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煩惱是造業的因緣,造業是苦果的因緣。「煩惱、業、苦」三事,即是《成唯識論》所說的「惑、業、苦」。
《成唯識論》卷8:「復次生死相續由惑、業、苦:發業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眾苦名苦。……此惑業苦應知總攝十二有支:謂從無明乃至老死如論廣釋。」(CBETA, T31, no. 1585, p. 43, b19-27)
●次第展轉相續生
無明(惑)緣行(業),行緣識,識緣名色(苦)
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惑:無明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業),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苦)」……
●展轉更互為因緣
惑、業、苦鉤鎖連環(三事展轉更互為因緣):惑→業→苦→惑→業→苦→……
二、導師對於「惑業苦與十二因緣」的簡要解說:
苦生由業集,業集復由惑,發業與潤生,緣會感苦果。(《成佛之道》(頌),p.154)
無明緣行到生緣老死,好像有時間前後的,但這不是直線的前後,螺旋式的前後,是如環無端的前後。經中說此十二支,主要即說明惑、業、苦三:惑是煩惱,業是身口意三業。由惑業而引生苦果,依苦果而又起煩惱,又造業,又要招感苦果,惑業苦三者是這樣的流轉無端,故說生死是無始的,有情一直在這惑、業、苦的軌道上走。(《佛法概論》,p.152)
從緣起的生滅方面,說明世間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死相續的因果,不外惑業苦的鉤鎖連環。生生不已的存在,是雜染的流轉。(《中觀論頌講記》,p.9)
緣起律,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純大苦聚集。十二緣起法,不出惑業苦,由煩惱造業,由業感果;果報現前又起煩惱、造業,這樣如環無端的緣起苦輪,就常運不息了。(《中觀論頌講記》,p.480)
三、無明(惑)與觸支的關係:解讀「十支說的無明,隱在觸支裡」
導師於《唯識學探源》提示:「再把惑、業、苦的開、合、隱、顯,總說一下:十支說的無明,隱在觸支裡……」(此處之「十支」是指十二緣起支除去「過去世之無明、行二支」),有關觸支與無明的關係,《雜阿含經》所示如下:
世尊告諸比丘:「……六觸入處所觸故,愚癡無聞凡夫起苦、樂覺,從觸入處起。何等為六?謂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無明界。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觸故,起有覺、無覺、有無覺;我勝覺、我等覺、我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覺,皆由六觸入故。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觸入處,捨離無明而生明,不生有覺、無覺、有無覺;勝覺、等覺、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已,先所起無明觸滅,後明觸覺起」。(《雜阿含45經》)
世尊告諸比丘:「……如是受、想、行、識,見是我,異我,相在。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計我,無明分別。如是觀,不離我所,不離我所者入於諸根,入於諸根已而生於觸;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生苦、樂,從是生此等及餘,謂六觸身。云何為六?謂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比丘!有意界,法界,無明界。無明觸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言有,言無,言有無,言非有非無;言我最勝,(言我劣,)言我相似;我知,我見。復次、比丘!多聞聖弟子,住六觸入處,而能厭離無明,能生於明。彼於無明離欲而生於明:不有,不無,非有無,非不有無;非有我勝,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見。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所起前無明觸滅,後明觸集起……。」(《雜阿含63經》)
(一)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對以上契經的解說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97:「故世尊說:苾芻當知!有意界、有法界、有無明界。無明觸所生受,受所觸故,無聞愚夫便執有、執無,或執有無。此中,有意界者,謂過去意界。有法界者,謂三世法界。有無明界者,謂現在無明界。無明觸等者,謂於無我事愚。便執有者,謂起常見。便執無者,謂起斷見。或執有無者,謂起斷常見。」(CBETA, T27, no. 1545, p. 983, c18-24)
(二)導師的解說
雖然說生死的根源在無明,其實無明早就含攝在十支中的觸支裡。觸有種種的觸,而緣起中所說的是無明觸。因無明相應的觸,所以對所取的境界不能了知;不了知無常、苦、空、非我,不了知三寶、四諦,不了知善惡業果,所以起了味著(受);因味著才生愛、生取。十支說中的識、名色、六入,是構成認識的條件,觸才是認識的開始。這認識有著根本的錯誤,因以引起了觸境繫心的緣起。也就因為這點,十支說談到還滅的時候,每不從識滅則名色滅說起,卻從觸滅則受滅開始。經裡所說的觸緣受,指以無明觸為認識的開始說的。(《唯識學探源》,pp.24-25)
從識到受,說明現實心身的活動過程,不是說明生死流轉的根源。所以進一步說:無明緣行,行緣識。這一期生命中的情識──「有識之身」,即有識的有情的發展,即是生。所以識依於行的「行」,即是愛俱思所引發的身行、語行、意行,也等於愛取所起的有。「無明」也等於無明觸相應的愛等煩惱。(《佛法概論》,pp.150-151)
四、苦(惑→業→苦):得蘊,得界,得處(世間苦唯爾)
十二因緣攝歸為「惑、業、苦」三事的「業」,已在「導師著作答客問」有關「愛結所繫的愛,在緣起支中,即說為行」之提問中予以回應,在此略而不論,本項特就「苦」說。
(一)《雜阿含307經》揭示:「諸業愛無明,因積他世陰(蘊)」
經說:由於無明為父,貪愛(行業)為母,以此因緣積聚而生來世的識蘊(名色),也決定了下一世的生老病死苦。
(二)《中阿含經》教示:「五盛陰(蘊)苦」(五蘊熾盛苦)
《中阿含經》卷27〈林品5〉:「「云何知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是謂知苦。」(CBETA, T01, no. 26, p. 600, b8-10)
(三)早期部派論書《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命根生起(得蘊、得界、得處)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12〈緣起品21〉:「於彼諸生等生、趣入出現,蘊得、界得、處得,諸蘊生命根起,說名生。」(CBETA, T26, no. 1537, p. 512, c12-14)
(四)《大智度論》論示:五(取)受眾(蘊)身是一切苦
《大智度論》卷23〈序品1〉:「眾生有八苦之患:生、老、病、死、恩愛別離、怨憎同處、所求不得,略而言之,五受眾(陰)苦。」(CBETA, T25, no. 1509, p. 232, a13-14)
《大智度論》卷94〈四諦品84〉:「苦者,受五受眾身是一切苦本,性即是苦;是苦略而言之,是生、老、病等,如經中處處廣說。」(CBETA, T25, no. 1509, p. 720, b21-23)
(五)《成佛之道》(本頌)即說:「此復由六處,取境而生識。或六界和合,世間苦唯爾」。
導師的解說:
眾生成就的身心自體,經上每說:「得蘊,得界,得處」,這是眾生苦聚的一切。(《成佛之道(增註本)》,p.153)
眾生的身心自體,就是苦惱的總聚。除了五蘊的開示而外,佛又有六處說(又十二處),六界說(又十八界)。所以「此」苦聚,「復由六處」來開示。六處,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成佛之道(增註本)》,p.151)
六處為根門,這才取六境而生六識。等到六識起來,不但是了別境界,而且是煩惱相應,取著境界。取著境界,這個自心身體,就陷在苦痛的深淵了!(《成佛之道(增註本)》,p.152)
如五蘊為身心苦聚,經說「五蘊熾盛苦」,此熾然大苦的五蘊,不但是五蘊,而是「五取蘊」。(《佛法概論》,p.82)
五、後語
有學佛法友們每日用功後的迴向偈,自護護他地憶念誦持著逼迫個己身心的「惑、業、苦」三障惱苦,是深具自勵「法饒益、義饒益、梵行饒益」的,古德說得好:
《百丈清規證義記》卷3:「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證(真)明了,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提)道。」(CBETA, X63, no. 1244, p. 393, b22-24/)
(編按:有關古傳三障【煩惱障(惑)、業障(業)、報障(苦)】之深義,另再補敘)
- lushch 的 BLOG
- 發表回應前,請先登入或註冊
- 瀏覽次數:19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