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無我法的緣起」者是指何種學者?

姓名或匿稱: 
林文亮

「悟解三空,方能於般若無相法門得清淨信,此義極為重要。

甲說:有以為我相可空而法相不空的;

乙說:有以為我相空卻,法相可以不必空,即是說:執著法有是不妨得我空的

丙說:或者以為我法雖空而此空性——諸法的究竟真實,是真常妙有的。」

「現在說:佛為弟子說法,多說眾生由五眾和合成;此五眾,一切是無常生滅不安隱法,所以色非我非我所,受、想、行、識也非我非我所。無常故無我的教授,利根者當下能依無我無我所,徹見涅槃寂滅。既離我執,也不會再取法相及非法相。佛滅後,

甲說:有的不能從無常無我中得畢竟空,轉而執我無法有。對此執法眾生,不得不廣顯法空。

乙說:而或者又撥無我法的緣起

丙說:或取執空性為實有離言自性

結論

這都是守指忘月,辜負佛恩!所以,本經又如實開示:不應取相,如執著法相非法相,即執著我相,是不能得無我慧而解脫的。」(《般若經講記》,pp.51-52)

「月稱等也這樣說:如說空,唯為尋求自性,不能說自性空而可以破緣起諸法,但緣起法不能說不空。緣起即是無自性的緣起,所以也即是空。若說性空為空,而緣起不空,即是未能了解不生不滅等的深義。」(《中觀今論》,p.97)

請問

1.前後的甲乙丙三家說法是相對應的?且各係指

甲說,指說一切有部,倡「我無法(實)有」之學者

乙說,指唯識,「假名的遍計執性,是外境,是無;真實的依他起性,是內識,是有。」(《中觀論頌講記》,p.13)「聖智悟入的圓成實性是有實體的,若反執為無,就是損減執。」(《攝大乘論講記》,p.29)圓成實性也是有

丙說,是指真常唯心系。以性空為實有的大實在。「空是無其所無,因空所顯性,卻是超越的大實在」(《以佛法研究佛法》,p.193)。實有離言自性即真如勝義自性。

2.有人說「另一種「空觀」是將「空性」視為「無分別智與真如相融無二的境界。凡夫由戲論分別所覆障,而住於虛妄的戲論境界中,所以不見諸法及自心的本然狀態。因此,修道的過程,就是捨離這種概念化的思維,令本然的心性顯露。行者心性本來就是無為的『空性』境界,即本身已具足真如法身。如來法身恆時周遍,無待行者修證圓滿才有。所以,所謂的『積集資糧』,只是予行者離諸客塵分別垢障所需的方便。」換句話說,「般若智並非積集而得,而是法爾本具的。」教授認為,第二種的「空觀」才是他「想帶出的」」云云,即是真常唯心如來藏之空觀

回應

請將導師原文(出處)及提問者自行整理之內容分別列出,以方便讀者及回應者之閱讀思惟。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導師說

「悟解三空,方能於般若無相法門得清淨信,此義極為重要。(甲)有以為我相可空而法相不空的;(乙)有以為我相空卻,法相可以不必空,即是說:執著法有是不妨得我空的(丙)或者以為我法雖空而此空性——諸法的究竟真實,是真常妙有的。現在說:如覺有真實的自性相,有所取著,那不論所著的是法相或空相,不但不悟法空與空空,也不得無我慧,必也是取著我等四相的。所以,我我所見,實為戲論的根源,生死的根源。如真能無我無我所,離一切我執,那也必能離法見、空見的妄執,而能「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般若經講記》,pp.50-51)

佛為弟子說法,多說眾生由五眾和合成;此五眾,一切是無常生滅不安隱法,所以色非我非我所,受、想、行、識也非我非我所。無常故無我的教授,利根者當下能依無我無我所,徹見涅槃寂滅。既離我執,也不會再取法相及非法相。佛滅後,(甲)有的不能從無常無我中得畢竟空,轉而執我無法有。對此執法眾生,不得不廣顯法空。(乙)而或者又撥無我法的緣起(丙)取執空性為實有離言自性(以上標為第二組甲乙丙三說)。這都是守指忘月,辜負佛恩!所以,本經又如實開示:不應取相,如執著法相非法相,即執著我相,是不能得無我慧而解脫的。」(《般若經講記》,pp.51-52)

「假名的遍計執性,是外境,是無;真實的依他起性,是內識,是有。」(《中觀論頌講記》,p.13)「聖智悟入的圓成實性是有實體的,若反執為無,就是損減執。」(《攝大乘論講記》,p.29)

「什麼是真常妙有?就是說,空是無其所無,因空所顯性,卻是超越的大實在。這在性空幻有發揚的時代,有見根深的學者,不見一切如幻,一切唯名,一切性空,他是很可以把性空誤會作顯示真常的。」(《以佛法研究佛法》,p.193)

後學依此見解以判別上述三家學說。綠色為疑點所在,紅色為後學增加的標註。

…………………………………………………….

請問

1.前後兩組甲乙丙三家說法是否係相對應的?各係指

甲說,指說一切有部學者,倡「我無法有」之學說。

乙說,指唯識學者,遍計執是無;依他起、圓成實是有。「撥無我法的緣起」如何理解?

丙說,是指真常唯心系學者。以真如如來藏為實。

2.香港某哲學教授稱「『空觀』是將『空性』視為『無分別智與真如相融無二』的境界。凡夫由戲論分別所覆障,而住於虛妄的戲論境界中,所以不見諸法及自心的本然狀態。因此,修道的過程,就是捨離這種概念化的思維,令本然的心性顯露。行者心性本來就是無為的『空性』境界,即本身已具足真如法身。如來法身恆時周遍,無待行者修證圓滿才有。所以,所謂的『積集資糧』,只是予行者離諸客塵分別垢障所需的方便。換句話說,『般若智並非積集而得,而是法爾本具的。』的」云云,

該教授之說法即類似真常唯心如來藏之空觀,非龍樹中論之空觀?

林文亮

一、

悟解三空,方能於般若無相法門得清淨信,此義極為重要。

(1)有以為我相可空而法相不空的;

(2)有以為我相空卻,法相可以不必空,即是說:執著法有是不妨得我空的;

(3)或者以為我法雖空而此空性──諸法的究竟真實,是真常妙有的。

(《般若經講記》,pp.50-51)

 

是的!   (1):主張「我空法有」之部派,如「說一切有部」等。

            (2):瑜伽行派的看法。

            (3):真常唯心糸的看法。

 

二、

佛滅後,有的不能從無常無我中得畢竟空,轉而執我無法有。對此執法廣顯法空。

而或者又撥無我法的緣起

取執空性為實有離言自性

這都是守指忘月,辜負佛恩!所以,本經又如實開示:不應取相,如執著法相非法相,即執著我相,是不能得無我慧而解脫的。

(《般若經講記》,p.52)

此處之「撥無我法的緣起」,指方廣部「方廣道人」,如導師以下所示:

 

「方廣部執佛是超越現實人間世的,不免重於超越而輕忽現實,與《智論》中方廣道人說一切法空,如龜毛兔角,表現同一意境。《智論》認為方廣道人所說,是偏執,是撥無一切法的邪見。《智論》卷一八說「空門」時,一再說到空門與邪見者的不同(大正二五‧一九三下——一九四上):

「邪見人於諸法斷滅令空,摩訶衍人知諸法真空,不破不壞。」

「邪見人言諸法皆空無所有,取諸法空相戲論;觀空人知諸法空,不取相,不戲論。」

「觀真空人,先有無量布施、持戒、禪定,其心柔軟,諸結使薄,然後得真空;邪見中無此事,但欲以憶想分別,邪心取空。」」(《永光集》,p.64)

 

而「取執空性為實有離言自性」則為「虛妄唯識」系學者。

 

三、至於香港某哲學教授所述「『空觀』云云,由於未見其前後文及章節綱目,無法知悉其全貌。惟依所引文章片段內容,確實呈現了真常唯心系之思想。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