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法友 (未驗證) - 二, 2021-01-19 12:04
姓名或匿稱:
林文亮
導師書中提到
「生命之流有多方面:
一、身心相關,如經中說的六處,是說明這方面的。
二、心境相知,有情是有意識活動的;有能知的精神,就發現到所知的境界。經中說的五蘊,就是說明這差別的。」(《性空學探源》,p.28)
「是五蘊,這即是有情的一切。
┌物質 ……………………………色┐
識所依住─┤ ┌情緒…………………受│
└精神─┤認識…………………想├─五蘊
└造作…………………行│
識 ………………………………………………識┘
(《佛法概論》,p.60)
請問
「心境相知」,為何不是指能觸對外境之五根?
五蘊的「識蘊」可以識別包括五根觸對外境所生之「五識」,也可以識別意根觸對法塵而生的「意識」?這是意識的返觀、返聞「自性」?
感謝開示
- 瀏覽次數:1081
回應
回應:「識蘊」可以認識「六識」?返聞「自性」?
論題一、「心境相知」,為何不是指能觸對外境之五根?
其原因有二:
(一)導師於《佛法概論》曾論述「蘊觀,詳於心理的分析」,而「處(根)觀,詳於生理的分析」(如下所引),因此,對於「心境相知」的層面,「蘊觀」能觀察得更深細。部派佛教《俱舍論》的「五位七十五法」及大乘唯識《百法明門論》的「五位百法」,都是以「五蘊」為本,分析「心境相知」的內涵(從導師所示之圖表,亦通此意)。此外,釋尊開示眾生共通的苦,亦以「五蘊(陰)熾盛苦」為凡夫親切經驗之總攝。
(二)「蘊觀」之(攀緣)「四識住」為《阿含經》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也是檢驗聖果(涅槃聖境)的標準:
論題二、五蘊的「識蘊」可以識別包括五根觸對外境所生之「五識」,也可以識別意根觸對法塵而生的「意識」?這是意識的返觀、返聞「自性」?
「阿含、中觀、唯識」均無此「真常唯心系」返聞「自性」的修行法門。在佛法中有關「返觀、返聞『自性』」的修行方法,是採用「根門」而不是「六識」。如中國禪宗所提倡的「捨識用根」(特別是《楞嚴經》的圓通法門),如太虛大師及印順導師所示:
主編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