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法入法」是否與「悟真諦」相當?

姓名或匿稱: 
林文亮

導師在佛法概論有提到「不復見我,惟見正法」,此見與中觀今論所說的「悟真諦」是否相當?「悟真諦」與「悟圓中」,是否為修行悟入(證入)之次第?

1.《佛法概論》,如初見真諦,經上稱為「知法入法」;「不復見我,唯見正法」;「於法得無所畏」。能見真諦的智慧,稱為「得法眼淨」。釋尊的「初轉法輪」,就是開示四諦法。」(《佛法概論》,pp.9-10)

2.《中觀今論》,「就修行體悟說,這只有二類:(一)、悟真諦,(二)、悟中諦。

(1)悟真諦是:體悟第一義諦時,一切差別現象皆不顯現,唯有平等一味之理,是名但空、偏真。

(2)悟中諦是:悟得理性平等一如,而當下即是差別宛然的現象;現象差別宛然,而當下即是寂滅平等。(《中觀今論》,p.195)

回應

一、「不復見我,惟見正法」,此見與中觀今論所說的「悟真諦」是否相當?

是的!

有關「不復見我,惟見正法」,《雜阿含262經》已有明示,而《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對於《雜阿含30經》(有關「知法入法」之意義)也有詳細之釋示: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於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雜阿含262經》)

 

「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輸屢那!如是於色、受、想、行、識,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舍利弗說是經已,長者子輸屢那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長者子輸屢那見法,得法,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得無所畏。從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舍利弗言:「我今已度。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優婆塞。我從今日,已盡壽命清淨歸依三寶」。(《雜阿含30經》)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對於《雜阿含30經》之解說】

「眼」:復次、由二種相,當知聖者慧眼清淨,謂由遠塵及離垢故。由見所斷諸煩惱纏得離繫故,名為遠塵;由彼隨眠得離繫故,說名離垢。又現觀時,有麤我慢隨入作意間無間轉,若遍了知所取能取所緣平等,彼即斷滅,彼斷滅故,說名遠塵;一切見道所斷煩惱隨眠斷故,說名離垢。

 

「勝利」:復次、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時,當知即得十種勝利。何等為十?一者、於四聖諦已善見故,說名見法。二者、隨獲一種沙門果故,說名得法。三者、於己所證,能自了知,我今已盡所有那落迦、傍生、餓鬼,我證預流,乃至廣說,由如是故說名知法四者、得四證淨,於佛、法、僧如實知故,名遍堅法。五者、於自所證無惑。六者、於他所證無疑。七者、宣說聖諦相應教時,不藉他緣。八者、不觀他面,不看他口,於此正法、毘奈耶中,一切他論所不能轉。九者、記別一切所證解脫,都無所畏。十者、由二因緣,隨入聖教,謂正世俗及第一義故。(《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40 ~ p.41)(《瑜伽師地論》卷86,CBETA, T30, no. 1579, p. 778, c14-26)

  • 二、「悟真諦」與「悟圓中」,是否為修行悟入(證入)之次第?

(一)這二類聖者,一般而言,前者為聲聞行者,後者為菩薩行者,依《阿含經》及初期大乘《般若經》之經意,「悟真諦」之聲聞聖者是無法「迴小向大」,所以「悟真諦」與「悟圓中」,兩者間並不是修行悟入(證入)之次第。如導師引據《小品般若波羅蜜經》所示:

「說得平實些的,如《般若經》說:「若人已入正位,則不堪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已於生死作障隔故」。菩薩是要長期在生死中度眾生的,如入正位——入正性離生,斷煩惱而證聖果,那就多也不過七番生死,不能長在生死修菩薩行了。」(《印度佛教思想史》,p.104)

 

(二)不過,後期大乘經則認為「悟真諦」之聲聞聖者可以「迴小向大」,依此,「悟真諦」與「悟圓中」,可以是修行悟入(證入)之次第。

 

三、此外,有一點可以留意的:早年導師《中觀今論》由於要評論中國佛教的相關思想,所以引用較多天台宗「偏真與圓中」之論述(如下所引),其實《中觀論頌講記》也僅一處談到,而導師晚年著作如《空之探究》等所有的專著,則完全不曾論及(「偏真與圓中」未曾出現於印度佛教之經論中)。

 

【《中觀今論》,第11 章,第1 節〈頓漸與偏圓〉,pp.233-234】

從凡入聖,即先從事修而後入真悟,所悟的理是什麼?這可安立為悟圓中與悟偏真的兩種。上面曾說到,西藏傳有二宗:(一)極無戲論,(二)現空如幻,天臺宗也說有偏真與圓中兩類。唯識家說真見道證真如而不見緣起,月稱論師也不許可見道的悟圓中理,但他們皆以究竟圓悟中道為成佛。中國的三論宗,不承認大乘有偏真悟,悟即是圓中的,二諦並觀的。

考龍樹《大智度論》,是有偏真與圓中二類的,如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由般若慧泯絕一切而不取相,即是悟真性;方便智從空出有,才能行莊嚴佛土、成熟眾生的廣大行。大乘的慧眼,即見道的實相慧,《大智度論》說:「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此即與藏傳的「極無戲論」相合。

然論中也曾說:「慧眼無所見而無所不見」,這即泯絕一切而顯了一切,顯了一切而泯絕一切,即悟圓中的根據──此處龍樹所依的《般若經》,與玄奘譯不同。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