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利使與三結可否會通?

姓名或匿稱: 
信行

1.三結:「佛在經中,總是重點的說:「斷三結」。我見結,戒禁取結,疑結——「三結」,初果是徹底的「斷」了,「無」有絲毫的剩「餘」。」(《成佛之道》(增注本),pp.238-239)

2.又有說見惑為五利使者,五利使:又名五見、五惡見,和五下分結相似,五利使結包括:

  • 身見:眾生執著於身體爲我有,產生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的四種煩惱心。
  • 邊見:有了我見,則會產生斷見或常見二類邊見;斷見又名斷滅見,謂認為眾生死後消散殆盡,無有所遺;常見謂認為眾生死後,會和前世相續,人的來世仍爲人,永遠不變。
  • 邪見:不信因果輪迴,不信佛法僧三寶
  • 見取見:認為有漏法可以帶來解脫和快樂,更甚者修有漏法卻未證言證,妄執自己已取得聖果。
  • 戒禁取見(戒禁見):外道執取錯誤的戒律禁忌,認為以此苦修可以滅苦解脫。

3.是否可以會通如下:

(1)五利使中的身見、邊見含攝在我見結中。因為同是「我見」執取所生的煩惱。

(2)邪見、見取見含攝在疑結中。因為不明四諦三寶而生種種疑見、邪見。

(3)戒禁取見即同於戒禁取結。

 

回應

有關三結與五見(五利使)之關連性,日本專研原始佛教的著名學者水野弘元教授於《佛教教理研究》曾作以下分類(並為詳細分析,可參閱pp.138-142):

 

身見結(有身見、薩迦耶我見):身見、邊見

疑結:邪見

戒禁取結:見取、戒禁取

 

玆檢列《雜阿含經》及部派佛教論書相關資料供參:

 

(一)《雜阿含經》的「四取」

《雜阿含298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

「云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云何為取?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CBETA, T02, no. 99, p. 85, a12-b9)

 

(二)部派佛教論書解說的「四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8〈四法品5〉:「四取者,一、欲取;二、見取;三、戒禁取;四、我語取云何欲取?答:除欲界繫諸見及戒禁取,諸餘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欲取。云何見取答:謂四見:一、有身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如是四見合名見取。云何戒禁取?答:如有一類於戒執取,謂執此戒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邊。……。云何我語取?答:除色無色界繫諸見及戒禁取,諸餘色無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我語取。」(CBETA, T26, no. 1536, p. 399, c9-21)

 

(三)部派佛教論書解說的「五見」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7〈辯攝等品6〉:「見瀑流云何?謂三界五見,即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是名見瀑流。無明瀑流云何?謂三界無智。四扼亦爾。欲取云何?謂除欲界繫五見,諸餘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欲取。見取云何?謂四見,即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是名見取。戒禁取云何?謂如有一取戒言戒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處;……。我語取云何?謂除色無色界繫五見,諸餘色無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我語取。」(CBETA, T26, no. 1542, p. 719, b1-13)

 

(四)部派佛教論書解說的「三結」見結、取結、疑結)與「五見」:見取與戒禁取同屬「取結」(與水野教授所論相合)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19〈九法品10〉:「云何見結?答:三種見名見結。云何為三?答:一、薩迦耶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如是三見合為見結。云何取結?答二種取名取結。云何為二?答:一、見取;二、戒禁取。如是二取合為取結。云何疑結?答:於諦猶豫是名疑結。……。」(CBETA, T26, no. 1536, p. 446, b7-13)

 

(五)《大智度論》卷7〈序品1〉:「復有五種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CBETA, T25, no. 1509, p. 110, a21-22)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