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所得(菩薩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現覺諸法如義。這是達一切法相的虛妄無實,離妄相而徹見如實相。但一切法自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以無自性為自性,這當然不可執實,又焉能執為虛妄。無實無虛的無上遍正覺,即離一切相,達一切法如相,這本非離一切法而別有什麼如如法性,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百華異色,同歸一陰」;「高入須彌,咸同金色」。於無邊差別的如幻法相中,深入諸法原底,即無一法而非自性空的,無一法而非離相寂滅的。」(《般若經講記》,pp.108-109)
「佛在經中,說一切法時,什麼有見無見、有色無色、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在世俗幻有的心境上,雖有種種的相貌,但觀察一切法的真實時,就是一切法性空,所謂「百卉異色,同是一陰」。這一切法性空,就是「諸佛所說」的「真實微妙法」,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離卻戲論顛倒錯覺,不是凡夫所能正覺的。一切法真實相,沒有證覺到的,不認識他,他是畢竟空;悟入這真實相的聖者,深刻而透徹的現覺了他,他還是畢竟空。」(《中觀論頌講記》,p.74)
(3)「《大品經遊意》卷1:「百華異色皆成一陰」」《無諍之辯》p.157
「然《阿含》、《般若經》論,總是在一切法上說,稱為「諸法空相」、「諸法實相」,並不專說心性。此法性為一切法的本性;到離名相而現證時,一一都是如此,所以說「遍一切一味相」。由於此是一切法性,不僅是心的,不僅是個人的,不僅是有情的,而為一切一切的大總相。所以比說為:「百卉異色,皆同一陰;高入須彌,咸同金色」。如一見法性等名詞,即解說為佛心,解說為絕對精神,這是不大妥當的。」(《無諍之辯》,pp.156-157)
以上所說「百卉異色,皆同一陰」等語,有解說此「陰」同於五「陰」(蘊)者。
但,「同是一陰」,似在說花雖百色相好,但是花的陰影,卻還是同一陰暗色。所以,「高入須彌」,也還「咸同金色」。以此比喻,諸法緣起萬象宛然,但諸法性畢竟空寂,一空一切空,是諸法本來。即色是空。以上不知是否正確?
- 瀏覽次數:4465
回應
回應:「百卉異色,皆同一陰」,此「陰」同於五「陰」(蘊)?
這是很有意義的論題,它與聲聞乘及大乘之修行方法有關,也可說是導師所立「三重因緣」或「依有明空」觀法之運用。
一、聲聞乘及大乘所觀的「一切法」不離十二入處:亦即不離「蘊、處、界」
二、「百卉異色,皆同一陰」,是指百花各有不同的顏色樣態,但同為眼根所觸對的外「色塵」,也可同為歸屬(外)色蘊(陰)。擴至一切法皆如所有(空)性(自相→共相→空相)。
(一)《阿含經》教示如實知五蘊等十一法: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二)「皆同一陰」之意含:小至一色陰(蘊)擴及內外一切法(無為法)、一切時空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