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有明空
所有見道入理者,均係「依有明空」,非離去萬法因緣能得,亦非幻思、冥想、冥思所能見。但導師書中有說
甲說、但見於法,不復見我。
1.「釋尊初成佛時的受用法樂,就是現證解脫法的榜樣。說到正確的知見,這不但正知現象的此間,所達到的彼岸,也知道從此到彼的中道。這不但認識而已,是知道他確實如此,知道這是不變的真理。這是說「緣起」:知道生死眾苦是依因而集起的;惟有苦集(起)的滅,才能得到眾苦的寂滅,這非八正道不可。這樣的如實知,也就是知四真諦法:「苦真實是苦,集真實是集,滅真實是滅,道真實是道」。這四諦也稱為法:如初見真諦,經上稱為「知法入法」;「不復見我,唯見正法」;「於法得無所畏」。能見真諦的智慧,稱為「得法眼淨」。釋尊的「初轉法輪」,就是開示四諦法。」(《佛法概論》,pp.9-10)
2.「三結是繫縛生死煩惱中最重要的:身見即我見,由於智慧的證見無我性,不再於自身生神我想了。如闡陀說:「不復見我,唯見正法」(《雜含》卷一〇‧二六二經)。」(《佛法概論》,p.260)
3.「印度的婆羅門,是傳統的宗教。...!如《奧義書》所說,我是常的,樂的,知的。喜樂是受蘊,知是識蘊,依於現實的受與識,而推論想像為微妙的,神秘的「樂」與「知」。...。還有,無我的實踐意義,由於我不可得而遣除我見——一切煩惱的根源。印度宗教界,如耆那教、數論(Sāṃkhya)等,也說到了無我無私,以為應遣除私我的妄執,自我才能得解脫,這仍舊是有我的。在佛法中,不但五蘊無我,即使證入正法,也還是無我——「不復見我,唯見正法」。體悟的「正法」,是自然法而非人格化的,這是佛法與神教的最大區別。如形容「正法」而人格化的,那佛法也就有傾向有我論的可能。」(《如來藏之研究》,pp.44-45)
4.「所以在佛弟子的現證時,每說:「知法、入法,但見於法,不見於我」。」(《寶積經講記》,pp.117-118)
5.「佛弟子的體驗,與外道不同,是「但見於法,不見於人」的。所以在世俗的安立說明中,雖說如智不二,而但說為一切法性,不生不滅,而沒有給與意志的特性,當然也不稱為真我,不想像為創造神了。本經在說明我性本空時,特別說到:「當依於空,莫依於人」,真是切要之極!不過,眾生從無始以來,我見熏心,所以也不免有佛弟子,還在體見真我,自以為究竟呢!」(《寶積經講記》,pp.118-119)
...........
乙說、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
1.「《般若經》說:「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這就是真見道的現證,「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寶積經講記》,p.102)
2.「考龍樹《大智度論》,是有偏真與圓中二類的,如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由般若慧泯絕一切而不取相,即是悟真性;方便智從空出有,才能行莊嚴佛土、成熟眾生的廣大行。大乘的慧眼,即見道的實相慧,《大智度論》說:「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此即與藏傳的「極無戲論」相合。」(《中觀今論》,p.233)
3.「「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學佛三要》,p.231),註解「《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8〈4 轉生品〉:「慧眼,於一切法非見非不見、非聞非不聞、非覺非不覺、非識非不識。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得淨慧眼」(CBETA, T05, no. 220, p. 43, b25-27)」《學佛三要》p.231
4.「《般若經》說:「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唯識宗所傳:根本智證真如,是泯絕眾相的。聖者的現證,突破生死關的根本一著,就在這裡。」(《佛法是救世之光》,p.197)
5.「見道有二:一為真見道;二為相見道。正見是真見道,如《般若經》說:「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真正的般若現前,一切的法都不現前。」(《華雨集》第一冊,p.261)
.........
二說,有無矛盾之處。「但見於法」,即但見一切唯緣起、無性,故不見一絲真實,真實不可得,故說「一切法不見」?此處於大小乘(菩薩道與聲聞道)有不同?
- 瀏覽次數:5346
回應
回應:「於一切法都無所見」與「唯見正法」二語可有矛盾?
一、唯見正法,何謂正法?
(一)釋尊順逆觀緣起法,「如實知」苦聚滅,見「滅法」得「八正道」(古仙人道),轉法輪。
(二)釋尊為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法,聖弟子得「甚深緣起涅槃寂滅法」
(三)涅槃寂滅法的內涵:見法、滅盡、寂靜、清涼、無量、諸數永滅。
(四)導師對於涅槃寂滅法的詳細解說
二、唯見正法,「見法,涅槃、滅盡」即是「於一切法都無所見」,所以阿羅漢、辟支佛亦得慧眼。
見法涅槃之所見,如《阿含經》所示為「無量、無數、永滅」,此即是《般若經》系所說的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
三、【附論】
《大智度論》依《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示「菩薩慧眼」與「聲聞慧眼」之不同:
菩薩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也「於一切法無所不見」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