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法友 (未驗證) - 周日, 2021-06-06 17:52
姓名或匿稱:
善見
佛陀時代,聽佛說法,專心諦聽,很多人都能直下悟入「緣起正法」,即便是弒父的阿闍世王也得到了無根信,若非弒父的業障,將可得證初果。這些人未修戒定,怎能因為聽法,就能得淨法眼?
導師在書上說「那不妨再舉幾則事實來說明:
一、波羅奈(Vārāṇasī)的長者子耶舍(Yaśa),一向過著奢侈的欲樂生活。一晚,忽然感到了物欲的空虛,內心非常不安。一個人外出,走向山林,喃喃自語的說:「禍哉!禍哉」!那時釋尊在露地經行,見到了就對耶舍說:「這裡沒有災禍」。耶舍坐下來,佛為他說法,當下就悟入了正法。這還可以說:耶舍雖長在欲樂生活中,內心已激發了厭患的情緒。但二、毘舍離(Vaiśālī)的郁伽(Ugra)長者可不同了。郁伽長者與婦女們,在大林中飲酒歡樂。在酩酊大醉中,見到釋尊,就忽地清醒了。佛為郁伽說法,也就當下悟入。這二位,是從貪染欲樂中來的。三、鴦掘魔羅(Aṅgulimāla)是一位逢人就殺的惡賊,行旅非成群結隊,不敢通過。釋尊從那邊過,鴦掘魔羅執劍趕來,卻一直追不上,口呼「沙門住住」。佛答應說:「我住汝不住」。鴦掘魔羅覺得話說得離奇,問佛是什麼意思。佛為他說法,鴦掘魔羅也當下悟入;放下刀箭,從佛出家。如果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聖)」,這是最真實的事例。這一位是從殘暴瞋害中來的。四、婆四吒(Vaśiṣṭha)婆羅門女,六個兒子一個個的死了。想兒子想得發了狂,裸體披髮,到處亂跑,跑到彌絺羅(Mithilā)庵羅園來。見佛在為四眾說法,清淨嚴肅的氣氛,使他忽而清醒。覺得自己裸體可恥,就蹲了下來。釋尊要阿難(Ānanda)拿衣給他披上,然後為他說法,也得到了信心清淨。不久,第七子又死了,他不再憂惱哭泣。勸他的丈夫出家;自己也出家,得阿羅漢果。五、周利槃陀迦(Cūḍapanthaka)生性愚笨,四個月讀不熟一偈。釋尊教他拂除塵垢,漸漸的理解到拂除心垢,終於也證得阿羅漢。這二位,是狂亂愚癡的一類。貪染欲樂的,殘暴瞋害的,狂亂愚癡的,周利槃陀迦以外,都是在家的,一向沒有持戒修定的,一旦聽到了開示,都能當下知法、入法,佛法似乎也不一定是甚深難入吧!
這幾位特出的事例,到底是希有的,」(《華雨集》第二冊,pp.14-16)
又說「佛對阿闍世王說:「汝迷於五欲,乃害父王,今於賢聖法中能悔過者,即自饒益。吾愍汝故,受汝悔過」。阿闍世王回去後,佛對比丘們說:「若阿闍世王不殺父者,即當於此坐上得法眼淨;而阿闍世王今自悔過,罪咎損減,已拔重咎」。阿闍世王沒有能悟入正法,就是受到殺父重業的障礙。」(《華雨集》第二冊,pp.174-175)
- 瀏覽次數:4542
回應
回應:「言下直入」緣起正見,這是專心諦聽聞法的威力?
一、導師特別提到「這幾位(證果)特出的事例,到底是希有的」。「善見法友」有需要將導師這段內容之「前段」及「後段」文字「完整」的引出,讀者才能完全了解其因果關係。筆者將之補列出來:
「前文」:
「後文」:
所以,如果不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智慧資糧或波羅蜜),到了成熟階段,證果是不容易的!
二、入聖道流的必要條件:四預流支(「聞、思、修」慧)
導師有簡要的解說:
三、專心諦聽聞法僅是「聞所成慧」,仍須「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才能成就四預流支。
經典中所開示的「諦聽」是「聞所成慧」,「善思念之」是「思所成慧」。
四、「言下直入」當下證果者,必有「修所成慧」之「正定」相應。
導師所舉的例子「這二位,是狂亂愚癡的一類。貪染欲樂的,殘暴瞋害的,狂亂愚癡的,周利槃陀迦以外,都是在家的,一向沒有持戒修定的,一旦聽到了開示,都能當下知法、入法」(《華雨集》第二冊,p.16),雖然他們「一向沒有持戒修定的」,但「聽到了開示,當下知法、入法」,由於需要具備四預流支之「法次法向」的修所成慧才能進入聖流,這應是他們過去生曾學習的修所成慧(正定)於當下因緣成熟顯現而成就聖果的。
筆者曾經當面請教南傳緬甸一位指導帕奧禪法的禪師:「原始經典中多位『聞法言下得法眼淨』者,他們當下的定力是何種定?」禪師的回答是:「觀剎那定」(不是「安止定」)。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