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法友 (未驗證) - 週一, 2021-10-04 09:12
姓名或匿稱:
利洐
導師在中觀今論自序中提到
「三
如果有人說:佛法偏於理性,偏於出世,那佛弟子會一致的出來否認,因為佛法是真俗無礙的。真俗無礙,是生死即涅槃,世間即出世的。獨善的、隱遁的,甚至不樂功德,不想說法的學者,沈醉於自淨其心的涅槃,忽略自他和樂、依正莊嚴的一切。在他們,世間與出世間,是那樣的隔別!釋尊的正覺內容,受到苦行厭離時機的歪曲。一分學者起來貶斥他,揭示佛法真俗無礙的正義。真俗無礙,可從解行兩方面說:解即俗事與真理,是怎樣的即俗而恒真,又真而不礙俗。行即事行與理證,怎樣的依世間福智事行的進修而能悟入真性,契入真性而能不廢世間的福智事行。無論是理論、實踐,都要貫徹真俗而不相礙。依中觀者說:緣起法是相依相成而無自性的,極無自性而又因果宛然的。所以,依即空的緣起有,安立世間事相,也依即有的緣起空顯示出世。得這真俗相依的無礙解,才能起真俗相成的無礙行。所以菩薩入世利生,門門都是解脫門。緣起法是「處中之說」,不偏於事,不偏於理;事相差別而不礙理性平等,理性一如而不礙事相差別。在同一的緣起法中,成立事相與理性,而能不將差別去說理,不將平等去說事,這才能恰合事理的樣子而如實知。一般自以為真俗無礙的學者,不知「處中之說」,談心說性,每不免偏於「相即」,偏於「理同」。這或者忽略事行;或者執理廢事;或者破壞事相的差別性,時空的局限性,落入破壞緣起事——是非、善惡、因果等的大混沌!自以為無礙,而不知早是一邊。不知緣起法,不能從緣起中去統貫真俗,這也難怪要不偏於事,即偏於理了!」(《中觀今論》,pp.5-6)
是否可以列表分析如下?
俗 | 生死 | 世間 | 即俗恆真 | 福智事行 | 事 | 差別 | 相對 |
真 | 涅槃 | 出世間 | 真不礙俗 | 悟入真性 | 理 | 平等 | 絕對 |
緣起 | 相依相成 | 因果宛然 | 即空的緣起有 | 世間事相 | 真俗相成 | 無礙行 |
性空 | 無自性 | 極無自性 | 即有的緣起空 | 出世理性 | 真俗相依 | 無礙解 |
說明時,因為語言文字的極限性,僅能相對分別。但理解體會時,需能「即俗知真」「俗不離真」,進一步,「真不礙俗」、「真俗融攝」無礙,方能真知其有亦知其空。
有人說,一旦悟入真諦,即能「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常就是無常,無常就是常;動就是靜,靜就是動;空就是有,有就是空;來就是去,去就來...」云云,此等論調,是否即是「將平等去說事」者?而導師說「將差別去說理」者,是否即是指如有部等多元實在論者及其承繼者?
- 瀏覽次數:4238
回應
回應:「將差別去說理」及「將平等去說事」舉例
「利洐法友」分享的圖表很好!
結語所說的:
「語言文字的極限性」,改為「語言文字的局限性」較適合。
而「利洐法友」分享「將平等去說事」的事例是正確的:
至於「導師說『將差別去說理』者,是否即是指如有部等多元實在論者及其承繼者?」筆者以為,尚有斟酌之處。
導師在《中觀今論》的「自序」中揭示的:
筆者以為,導師上揭「談心說性」的評論,在《無諍之辯》中有例證及精要的解說: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