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怎麼知到這種入定表演是屬於初禪定?

姓名或匿稱: 
曾苛貴

導師在著作中,多處提到「禪定表演」,導師怎麼能判定這樣的禪定是屬於初禪

1.「禪定...去年,我到泰國去,在大宗派的寺院裡,親見一位潮州籍的和尚表演入定。坐下來,不到一分鐘,就入了定。把他的手舉起,他就一直舉著,不覺疲累。」(《學佛三要》,p.56)

2.「談到修行,泰國的出家比丘,首重持戒。...泰國比丘特重戒律,生活較嚴肅,而對於定、慧,似少有精深的造詣。當今的老僧皇,聽說修習數息觀。在大宗派的大學裡,見有一位潮州籍比丘,修定有相當成就。學校的主持人,特別叫他來表演給我們看。他先拜佛,然後攝身靜坐,不到一分鐘,就入定了。他的定功,即所謂初禪,五根都不起作用。聽說,泰國比丘少有修禪定的,近代曾派人去緬甸學習瑜伽,這大概是從緬甸傳來的。...。我參觀那位比丘的表演,心裡總覺得不大適意。修禪定,並不是變把戲,怎好隨時隨地對客表演呢?也許修定的太少了,所以當作神奇一般地炫耀。大體上說,泰國的佛教是可取的,雖然定慧較差,而卻能尊重戒律,過著較嚴謹的宗教生活。戒為定慧之本,有了戒學作基礎,如專心定慧,相信是可以大有成就的。」(《佛法是救世之光》,pp.367-368)

3.「我看到過一個例子。有一個出家人,他出家前本來是犯罪關在監牢裡。他們泰國信佛教,派有大德法師進去佈教,在監牢裡說法。這個人他聽法師們講修定相關的,他就照著修,他是真的修成功了。他們國家尊重佛法,後來向政府說到他已經修到這樣子,他不會做壞事了,政府就把他放出來。放出來,他就出家了。我們民國四十六年去泰國的時候,他出來表演,他向他的老師頂禮,回來坐下來,一坐下來就入定了。怎麼樣呢?旁邊的人把他的手拉起來,他的手起來就不動,他都不酸的。假使我們人有知覺,手怎麼能夠長久這樣?把他的手拉這樣,就這樣一直下去,他就能夠達到這種程度。因為真正的定了的話,心都在內,外面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於我們的運動神經、器官、作用之類的,都減到最低程度,不會酸的。如果我們手舉成那樣成不成?有人能維持多少時間?一下子就不行了,手會酸、會彎的。」(《大乘廣五蘊論講記》,pp.130-132)

回應

一、導師說:「見有一位潮州籍比丘……他的定功,即所謂初禪,五根都不起作用」,這以導師當年現場實際「見、聞」為準,筆者不能「增減一字」或「私意揣度」。

 

二、不過,或許可以就此段相關內容,提供經典依據並分享一些淺見:

 

(一)導師這段感想(評論)值得我們留心警惕:

我參觀那位比丘的表演,心裡總覺得不大適意。修禪定,並不是變把戲,怎好隨時隨地對客表演呢?也許修定的太少了,所以當作神奇一般地炫耀。大體上說,泰國的佛教是可取的,雖然定慧較差,而卻能尊重戒律,過著較嚴謹的宗教生活。戒為定慧之本,有了戒學作基礎,如專心定慧,相信是可以大有成就的。(《佛法是救世之光》,p.368)

 

(二)《雜阿含經》對於「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二種定義:

 

《雜阿含474經》: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

《雜阿含483經》:

世尊告諸比丘:「謂比丘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謂比丘有覺、有觀息,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謂彼比丘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第三禪具足住,……謂比丘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

 

(三)導師說「所謂初禪」,筆者如實得知,南傳學習止禪「四十業處」的行者,他們專修止禪時,最困難關鍵的門檻是「初禪」,只要一入「初禪」,登堂而入室接下來的「二禪、三禪、四禪」一般都是可以比較容易順利成就的。

 

(四)導師說潮州籍的和尚表演入定。坐下來,不到一分鐘,就入了定

據筆者所悉:南傳修習止禪「四十業處」行者,他們精進專修期間學習「出入定五自在」成功者,一般是可以迅速(不到一分鐘)入定的。但他們學習止禪的目標是為了修習觀禪(觀慧:如實知見無常、苦、無我)。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