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經的「自性空」,是勝義自性空?是有?

姓名或匿稱: 
陳家軒

導師在《空之探究》第三章七中論述「自性空與無自性空」。

似乎以為

1.般若經的「自性空」,『本義』是勝義自性空。自性空並非沒有自性。但是,非世俗所謂的「『實有』自性」罷了?

2.一切法勝義自性是空,即自性涅槃?超越一切名、相、分別?

3.這樣的勝義自性空義,是阿含經空義所無的。因阿含經只重在遮遣妄執?

4.般若經的空義到了否定世俗自性的階段,是『後來』發展出來的。不是般若經自性空的本義?(有講經師父說,或許是受龍樹學的影響?)

5.故,「自性空」有二義

甲說、般若經本義

以「自性空」,乃因「空」為真理,「空」即自性,所以說「自性空」。「自性空」乃勝義自性空,非無有。這是般若經本意。

乙說、龍樹論師義

另「論師」以「自性空」,乃謂一切法因緣和合,『無』「世俗實有自性(見)」,故空。世俗自性見虛妄非實。此乃大乘中觀聖龍樹論師之特見。即所謂「無自性空」。

6.此文(1)中所謂「理性的傾向」,即是文(2)「形而上的佛法」云云?然導師所謂「形而上」的大乘佛法,似乎都是指的「真常妙有」、「如來藏」等等才是?

(1)「然《般若經》初義,是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tā)。自性空,形容自性(svabhāva)的不落名、相、分別——體悟的真實,不是沒有勝義(Paramârtha)自性。由於遮遣虛妄執著,對治部派的實有說,「無自性(niḥsvabhāva)故空」的思想發展起來;這是高層次的,但也是容易被誤解的。《般若經》等說「一切法空性」,「一切法無生」,「一切法清淨」,重於般若的體悟,方便說明,有所證理性的傾向,但也有傾向於能證智慧的說明。」(《印度佛教思想史》,pp.157-158)

(2)「西元前一世紀中,「大乘佛法」開始興起,這是佛法而又大乘(mahāyāna)的;傾向於理想的、形而上的,信仰而又通俗化的佛法。」(《印度佛教思想史》,p.81)

7.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敘述,似乎是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七節「自性空與無自性空」之簡要結論?

「自性空,不是說自性是無的,而是說勝義自性(即「諸法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自性是超越的,不落名相的無為(涅槃)。但在經中,也有說世俗自性是虛妄無實——空的,說無自性(niḥsvabhāva)故空。在大乘論義中,無自性空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以《般若經》來說,空,決不是重在無自性的。《般若》等大乘經,是以真如、法界等為準量的。菩薩的空相應行,是自利利他的,體悟無生而進成佛道的大方便。」(《印度佛教思想史》,p.99)

因論題相同,所以一併申問。麻煩老師費心了。

回應

陳家軒法友的分享,提出一些補充意見供參:

 

一、般若經的「自性空」,『本義』是勝義自性空。自性空並非沒有自性。但是,非世俗所謂的「『實有』自性」罷了?

般若經的「自性空」,『本義』是勝義自性空,如導師所示:「般若」的空,是體悟的「深奧義」

簡單的說:「阿含」的空,是重於修持的解脫道。「部派」的空,漸傾向於法義的論究。「般若」的空,是體悟的「深奧義」。「龍樹」的空,是『般若經』的假名、空性,與『阿含經』緣起、中道的統一。(《空之探究》〈自序〉,p.a2)

 

二、這樣的勝義自性空義,是阿含經空義所無的。因阿含經只重在遮遣妄執?

「《阿含》與《大乘經》一脈相通,不過《阿含》重在離愛(tṛṣṇā, anunaya),大乘重在離見(dṛṣṭi)。」(《印度佛教思想史》,pp.150-151)

 

三、般若經的空義到了否定世俗自性的階段,是『後來』發展出來的。不是般若經自性空的本義?(有講經師父說,或許是受龍樹學的影響?)

大部的《般若經》系,是次第集成的,從「原始般若」、「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這四類「般若法門」發展的歷程中就可看出,並非受龍樹學的影響。龍樹乃是抉發《阿含經》的緣起與中道(《般若經》相對地,重體悟,較少談緣起義)

 

四、(1)中所謂「理性的傾向」並不是文(2)「形而上的佛法」。例如,導師即將「三法印」與「一實相印」解為「三大理性的統一」,理性的「真、實、諦、如」是可以:依緣起「經驗實證」的。《阿含經》與《般若經》並非形而上的實在論。

 

釋尊是東方的,所以理性是出發於現實,不是形而上的玄想。(《印度佛教思想史》,p.20)

 

佛法的涅槃,不是什麼形而上的、神秘的,是依於經驗的;從經驗出發,經理性的思辨而可以直覺體驗的。這立論於緣起的涅槃觀,必須深刻而徹底的體會,切不可離開現實,專從想像中去摹擬他!(《佛法概論》,pp.155-156)

 

《般若經》並非形而上的實在論,……。(《無諍之辯》,p.23)

 

佛法概論/第十二章 三大理性的統一/第一節 三法印/三法印的真實性

法印,為佛法的重要教義;判斷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來衡量。若與此三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說的,也不是了義法。反之,若與三印相契合──入佛法相,即使非佛所說,也可認為是佛法。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證實為究竟正確的;依此三者來印證是佛法,所以稱為法印。三法印的名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緣起本是開顯空義的,觀察緣起,悟到它的必然理性,歸於空寂,這是佛陀宣說緣起的方法與目的。(《佛法概論》p.157- p.158))

 

從實在、常在、獨存的意義說,有情是無我空的,諸法也是無我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槃。這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遍通一切,為有情與世間的真理。(《佛法概論》p.160)

 

平常說: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這是似乎如此,而並不恰當的。《阿含經》與聲聞學者,確乎多說三法印;大乘經與大乘學者,也確乎多說一法印。這三印與一印,好像是大乘、小乘截然不同的。其實,這不過多說而已。佛法本無大小,佛法的真理並沒有兩樣,也不應該有兩樣。(《佛法概論》p.165)

 

大乘本是少數利根者,在悟得無生法忍,即一般聲聞弟子以為究竟了的境界,不以為究竟,還要悲願利他。從這無生的深悟出發,所以徹見三法印的一貫性,惟是同一空性的義相,這才弘揚真空,說一切皆空是究竟了義。拘滯名相的傳統學者,信受三法印而不信一法印;久之,大乘者也數典忘祖,自以為一法印而輕視三法印了。惟有龍樹的中觀學,能貫徹三印與一印。如《智論》(卷二二)說:「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又說:「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這真是直探佛法肝心的名論!(《佛法概論》,p.167)

 

導師所謂「形而上」的大乘佛法,確實多指「真常妙有」、「如來藏」等。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