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在《空之探究》第三章七中論述「自性空與無自性空」。
似乎以為
1.般若經的「自性空」,『本義』是勝義自性空。自性空並非沒有自性。但是,非世俗所謂的「『實有』自性」罷了?
2.一切法勝義自性是空,即自性涅槃?超越一切名、相、分別?
3.這樣的勝義自性空義,是阿含經空義所無的。因阿含經只重在遮遣妄執?
4.般若經的空義到了否定世俗自性的階段,是『後來』發展出來的。不是般若經自性空的本義?(有講經師父說,或許是受龍樹學的影響?)
5.故,「自性空」有二義
甲說、般若經本義
以「自性空」,乃因「空」為真理,「空」即自性,所以說「自性空」。「自性空」乃勝義自性空,非無有。這是般若經本意。
乙說、龍樹論師義
另「論師」以「自性空」,乃謂一切法因緣和合,『無』「世俗實有自性(見)」,故空。世俗自性見虛妄非實。此乃大乘中觀聖龍樹論師之特見。即所謂「無自性空」。
6.此文(1)中所謂「理性的傾向」,即是文(2)「形而上的佛法」云云?然導師所謂「形而上」的大乘佛法,似乎都是指的「真常妙有」、「如來藏」等等才是?
(1)「然《般若經》初義,是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tā)。自性空,形容自性(svabhāva)的不落名、相、分別——體悟的真實,不是沒有勝義(Paramârtha)自性。由於遮遣虛妄執著,對治部派的實有說,「無自性(niḥsvabhāva)故空」的思想發展起來;這是高層次的,但也是容易被誤解的。《般若經》等說「一切法空性」,「一切法無生」,「一切法清淨」,重於般若的體悟,方便說明,有所證理性的傾向,但也有傾向於能證智慧的說明。」(《印度佛教思想史》,pp.157-158)
(2)「西元前一世紀中,「大乘佛法」開始興起,這是佛法而又大乘(mahāyāna)的;傾向於理想的、形而上的,信仰而又通俗化的佛法。」(《印度佛教思想史》,p.81)
7.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敘述,似乎是《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七節「自性空與無自性空」之簡要結論?
「自性空,不是說自性是無的,而是說勝義自性(即「諸法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自性是超越的,不落名相的無為(涅槃)。但在經中,也有說世俗自性是虛妄無實——空的,說無自性(niḥsvabhāva)故空。在大乘論義中,無自性空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以《般若經》來說,空,決不是重在無自性的。《般若》等大乘經,是以真如、法界等為準量的。菩薩的空相應行,是自利利他的,體悟無生而進成佛道的大方便。」(《印度佛教思想史》,p.99)
因論題相同,所以一併申問。麻煩老師費心了。
- 瀏覽次數:7189
回應
回應:般若經的「自性空」,是勝義自性空?是有?
就陳家軒法友的分享,提出一些補充意見供參:
一、般若經的「自性空」,『本義』是勝義自性空。自性空並非沒有自性。但是,非世俗所謂的「『實有』自性」罷了?
般若經的「自性空」,『本義』是勝義自性空,如導師所示:「般若」的空,是體悟的「深奧義」。
二、這樣的勝義自性空義,是阿含經空義所無的。因阿含經只重在遮遣妄執?
三、般若經的空義到了否定世俗自性的階段,是『後來』發展出來的。不是般若經自性空的本義?(有講經師父說,或許是受龍樹學的影響?)
大部的《般若經》系,是次第集成的,從「原始般若」、「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這四類「般若法門」發展的歷程中就可看出,並非受龍樹學的影響。龍樹乃是抉發《阿含經》的緣起與中道(《般若經》相對地,重體悟,較少談緣起義)。
四、(1)中所謂「理性的傾向」並不是文(2)「形而上的佛法」。例如,導師即將「三法印」與「一實相印」解為「三大理性的統一」,理性的「真、實、諦、如」是可以:依緣起「經驗實證」的。《阿含經》與《般若經》並非形而上的實在論。
佛法概論/第十二章 三大理性的統一/第一節 三法印/三法印的真實性
導師所謂「形而上」的大乘佛法,確實多指「真常妙有」、「如來藏」等。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