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都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姓名或匿稱: 
匿名法友

請問:下附引文最後一句,"而且都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在引文前後文中,是什麼意思?

是否是說,依法住智知得解脫的阿羅漢,也必定隨後親證涅槃;而依涅槃智知得解脫的阿羅漢,必定先知法住(或在或不在定中),才能在禪定中知涅槃?

《印度佛教思想史》:「可見阿羅漢智有先後層次,也有二類阿羅漢。1.法住智(dharma-sthititā-jñāna)知:緣起法被稱為「法性」、「法住」,知法住是知緣起。從因果起滅的必然性中,於(現實身心)蘊、界、處如實知,厭、離欲、滅,而得「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解脫智。雖沒有根本定,沒有五通,但生死已究竟解脫,這是以慧得解脫的一類。2.涅槃智(nirvāṇa-jñāna)知:或是慧解脫者的末「後知涅槃」;也有生前得見法涅槃(dṛṣṭadharma-nirvāṇa),能現證知涅槃,這是得三明、六通的,名為(定慧)俱解脫(ubhayatobhāga-vimukta)的大阿羅漢。雖有二類不同,但生死的究竟解脫,是一樣的;而且都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CBETA 2022.Q3, Y34, no. 32, pp. 28a11-29a3)

註:已參考林老師關於這個主題的三篇文章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26354
https://www.hcu.edu.tw/upload/userfiles/37837C6FAB904E548360E98C1217A9BE...(2).pdf
https://www.hongshi.org.tw/writings.aspx?code=333312F58AE64251CCA10D219A...

回應

下附引文最後一句,"而且都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在引文前後文中,是什麼意思?

 

可理解為:「慧解脫」是「知法住」(緣起之「流轉」與「還滅」)而證阿羅漢果位(先知法住)。若當生沒有再進修定法而得滅盡定,則在入滅時才有體驗身心止息之涅槃智(後知涅槃)。

另一方面,「俱解脫」在「知法住」後(先知法住),亦「知涅槃」(滅盡定)。

雖有二類阿羅漢(慧、俱),就「斷盡煩惱」而言,並無差別(解脫智)。

但沒有四禪、四無色定(全分慧解脫)的阿羅漢,若當生沒有再進修定法而得滅盡定,在生前是無法體驗身心止息的狀態,入滅時才有體驗身心止息之涅槃智;反之,俱解脫阿羅漢在「知法住」後得「滅盡定」,在現生可以經驗涅槃的寂靜(涅槃智)。

詳參,下文所述:

 

印順法師,《空之探究》,〈《般若經》――甚深之一切法空〉,pp.150-151

……阿羅漢中,有不得深定的,有得深定的,這才方便的分為慧解脫,與(心慧)俱解脫ubhayatobhāga-vimukta)的二類。……

《雜阿含經》中,長老比丘們告訴須深Susīma)比丘,他們是阿羅漢,但不得四禪(《相應部》說不得五通)及無色定。

須深覺得難以信解,佛告訴他說:「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這是說,阿羅漢有先後層次,也可說有二類。

一、法住智(dharma-sthititā-jñāna)知:緣起被稱為法性(dharmatā)、法住(dharma-sthititā),所以法住智是從因果起滅的必然性中,於五蘊等如實知,厭,離欲,滅,而得解脫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雖然沒有禪定,但煩惱已盡,生死已了。這是以慧得解脫,知一切法寂滅,而沒有涅槃的自證。

二、涅槃智(nirvāṇa-jñāna)知:生前就能現證涅槃的絕對超越……名為得現法涅槃dṛṣṭadharma-nirvāṇa);在古代,被稱為得滅盡定nirodha-samāpatti)的俱解脫(不過滅盡定,論師的異解紛紜)。

這可能是二類阿羅漢,也可能是先後契入的層次。……

 

印順法師,《華雨集(二)》,〈上編 「佛法」〉,pp.32-33

……佛為須深(Susīma)說:慧解脫阿羅漢,不得四禪,也沒有(五)神通,是以法住智(dharma-sthititā-jñāna)通達緣起得解脫的。

俱解脫得四禪、無色定、滅盡定,依禪而引發神通見法涅槃dṛṣṭadharma-nirvāṇa)。

如從離煩惱,漏盡智āsrava-kṣaya-jñāna)而解脫來說,慧解脫與俱解脫,是平等而沒有差別的。

然慧解脫者,沒有根本定;眼見、耳聞都與常人一樣;老病所起的身苦也一樣(但不引起心苦)。

俱解脫阿羅漢有深的禪定;引發神通――見、聞、覺、知都有超常的能力;老病所生的身苦,因定力而大為輕微。

在阿羅漢中,俱解脫者是少數,受到佛弟子的欽仰。……

以上,提供參閱

 

導師著作答客問版主:利生無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