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的聞思之路》莊春江 序

《人間佛教的聞思之路》莊春江 序

 

      一九八O年三月,宏印法師以《妙雲集》為教材,在高雄開辦的「南部法輪班」,是我這一生接觸佛法的最初因緣。當時,班裡設有組長一職,由數位久學者擔任,負責引導後學,呂勝強師兄就是其中之一,我們的認識,就從那時候開始。在我的印象裡,呂師兄對後學的引導十分投入與用心,故而在六個月的班期結束前,他已經是我所熟識的學長了,給了我最多的引導。也從那時起,二十多年來,他一直是我最親近的善知識,在學佛的路上持續給我最有力的指導。

     從多年來的認識,我覺得呂師兄個性溫厚聰穎,思惟細密周延,理工科(化工系)的學歷,配上年少時愛看演義及武俠小說的語文根底,對漢譯佛經原典一些艱澀詞句的解讀,常有獨到之處,可以說,兼具了佛教「法之理性」與「宗教感性」的特質,廣學多聞之際,對教界與學友,總有一分關注的熱忱,又常不忘在佛法理論與實踐上作反思與檢討。

      呂師兄長期對我等後學諸多引導,實質上扮演著老師的功能,照理說,我們應當以老師稱之。然而學長常以「不好為人師」自我警惕,也常以之告誡我們,以免無形之中長養了自己高人一等的慢習,障礙佛法「無我」的修學。因為這樣的觀念,多年來,我等親近他的學友,與他之間常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不曾有師生的距離與隔閡。這樣的關係,與他在佛法法義的深究探討中,心理上從不會受限於老師的威勢而不敢質問,所以雙向交流無礙,而常有深入的掘發,以及相互發明的增長,這常給雙方帶來意外的收穫。

      「人菩薩行」,是近幾年來我與呂師兄常探討的議題,內含「人間佛教」與「大乘菩薩行」兩個子題。「人間佛教」是印順法師對佛法的兩個主要思想特色之一(另一個是「歷史的觀點」),其根據乃是「佛在(出)人間」。本來,佛法的流傳是不限於人間的,能學習佛法的,也不只限於人類,大乘經典每每談及天界與他方,即使早期《阿含》聖典,也記錄了佛陀說法的對象是人、天等八眾,而有所謂〈八眾誦〉的結集篇章。但現實上釋迦牟尼佛是人類,同為人類的我們,所能理解的佛法,還在佛陀對人類的教導,此其一。「諸佛皆出人間」,這是《增壹阿含經》的教說,代表著早期佛弟子的觀點,此其二。梵行勝、勇猛勝、憶念勝等,為人類有利於佛法修學的「三特德」,並且讓人類居於六道輪迴上升、下墮的樞紐,這是《長阿含經》、《大毘婆沙論》的教說,此其三。

      「大乘菩薩行」的風格,與早期《阿含》聖典所流露的教導有些差別,成為抉擇「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法之行解」無法迴避的問題。這方面在我與呂師兄的多次討論中,時有激盪。我對大乘經典中,每每貶抑已解脫的阿羅漢聖者,以凸顯未解脫的菩薩之偉大,總是難以理解,所以在討論中,常常扮演著問難者的角色。從史實來看,「大乘菩薩行」的思想確實是後起的,而其根源還不離於早期《阿含》中,佛弟子阿羅漢沒被稱為佛的差異,以及《十二分教》中〈本生〉、〈譬喻〉、〈因緣〉的思想發展。這樣,「大乘菩薩行」就不能與早期《阿含》聖典的核心思想──緣起法有所矛盾與衝突才是。把握這樣的原則,再來檢視諸多大乘經所說的菩薩與菩薩行,取捨與抉擇之間,就比較清晰而有個下手處了。其中,「無生法忍」思想內涵的探討,我覺得會是一個關鍵,呂師兄幾次面見印順導師的請益,都與此論題有關。

      近幾年來,我覺得呂師兄在佛法的修學上,一些比較重大的疑問均已獲得決定,思想明顯地在「人菩薩行」上趨於穩定成熟。去年七月,我們在美國新州同淨蘭若,巧遇從上海赴美探親的長者閔漱石醫師,她對呂師兄的健康狀況提出了忠告,成為後來呂師兄決定提前退休的考慮因素之一,我們很高興看到這樣因緣的成熟。退休之後,呂師兄將不必為公事所耗,可以多些體力為法、為學友。現在,呂師兄將他過去的寫作收集成冊,可以說展現了他近三十年來佛法修學的思路歷程,值得您來閱讀。我們也期待,日後繼續讀到更多他寶貴的佛法心得。

                                   莊春江 二OO三年二月於後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