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法友 (未驗證) - 週六, 2022-11-12 10:57
姓名或匿稱:
三寶弟子
師父慈悲
成唯論曰。唯是煩惱分位差別。等流性故名隨煩惱。……云何為忿。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為性。能障不忿執仗為業。謂懷忿者多發暴惡身表業故。此即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忿相用故。……等等 請問師父,忿等既是無有別體。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不相應行法。
若是,則相應行法不只24個了。可以這樣理解嗎?
感謝師父開示
- 瀏覽次數:3273
師父慈悲
成唯論曰。唯是煩惱分位差別。等流性故名隨煩惱。……云何為忿。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為性。能障不忿執仗為業。謂懷忿者多發暴惡身表業故。此即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忿相用故。……等等 請問師父,忿等既是無有別體。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不相應行法。
若是,則相應行法不只24個了。可以這樣理解嗎?
感謝師父開示
回應
不相應行法
請問師父,忿等既是無有別體。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不相應行法。
若是,則相應行法不只24個了。可以這樣理解嗎?
「不相應行法」,意義是與「心」不相應的法,換言之,「相應行」是「心所法」。
再者,在《成唯識論》中已明確界定「忿等」為「小隨煩惱」(心所法),因此,「忿等」並不是「不相應行法」。如:
《成唯識論》卷6(CBETA, T31, no. 1585, p. 33, b5-15):
論曰:唯是煩惱分位差別、等流性故,名隨煩惱。
此二十種,類別有三:謂忿等十,各別起故,名小隨煩惱。
無慚等二,遍不善故,名中隨煩惱。
掉舉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隨煩惱。……
又如:
印順法師,《大乘廣五蘊論講記》,pp.240-241:
……行蘊之中有兩類,一類叫「相應行」,一類叫「不相應行」。
「相應」,就是同一個時間去做同一個事情的時候,彼此之間好像互相合作、互相幫助,共同一起的。
「相應行」,就是心所法。另一種,叫做「不相應行」。……
後來論師研究、分析出來,覺得在「行」當中,有這兩大類的不同,就分成相應行、不相應行。像現在錫蘭,他們就不談不相應行,北方的說一切有部、經部,以及大乘佛法都是講不相應行的。……
此外,在論典中的界定、歸類並不一致,所以,各類別的「數量」當然有差異。
如在唯識學系諸論典中「心不相應行」就有14或24之別。如:
《大乘廣五蘊論》卷1(CBETA, T31, no. 1613, p. 854, a25-28):
云何心不相應行?謂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謂此與彼不可施設異、不異性。此復云何?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眾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如是等。
印順法師,《大乘廣五蘊論講記》,p.241:
「此復云何?謂得……如是等。」這是所謂十四種不相應行,這種名字都是經上有的。其實,也不一定只是這十四種,不過經上平常用到這十四種的不相應行。……
又如:
《大乘百法明門論》卷1(CBETA, T31, no. 1614, p. 855, c10-16):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時,二十二、數,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以上,提供參閱
導師著作答客問版主:利生無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