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龍樹所立「現在意」略探「觀智」之知曉「三世心」

                                 依龍樹所立「現在意」略探「觀智」之知曉「三世心」

                                                                                                          呂勝強

此篇是筆者近幾年的讀書及見聞心得。

 

一、有關意根的論題

(一)龍樹立「現在意」

讀《以佛法研究佛法》時,印順導師論及:

上尋《阿含經》,則意處、意界,通為六識,別為意識之所依。一切有系之婆沙師、譬喻師等,不知有細意,乃立識無間滅為意。上座分別說系,則於六識外別立同時意界。龍樹立「現在意」(真諦有此義)。(《以佛法研究佛法》,p.366

 

(二)參閱《佛法概論》,導師認為《阿含經》的根本教義即是龍樹所主張的「現在意」:六識生起的同時,即有意根存在,為六識所依。

導師有進一步的分析:

意為認識作用的源泉:根是生義,如樹依根而發枝葉;六根能發識,所以稱根。平常說:依眼根生眼識,……依意根生意識,這還是大概的解說。精密的說:意根不但生意識,而且還能生前五識。所以凡能生認識的心理根源,都稱為意根;而從此所生的一切識,也可總名之為意識。意為認識作用的根源,研究此發識的根源,佛教有二派解說不同——也有綜合的:一、主張「過去意」,即無間滅意。以為前念(六)識滅,引生後念的識,前滅識為後起識的所依,前滅識即稱為意。一、主張「現在意」,六識生起的同時,即有意根存在,為六識所依。如波浪洶湧時,即依於同時的海水一樣。此同時現在意,即意根。所以意的另一特徵,即認識活動的泉源。依根本教義而論,意根應該是與六識同時存在的,如十八界中有六識界,同時還有意界。(《佛法概論》,pp.108-109

 

(三)導師於《我之宗教觀》,從印度佛教思想的流衍綜合解讀「現在意」

意識所了別的,極為廣泛。不僅了別當前——現在的,也通於過去的,及未來的。不僅了別具體的事物,也通於抽象的關係,法則,數量等。這是一般人所能自覺的,感官知識以外的認識。前五識與意識,總名為六識。意識(實在也是五識)所依的意根呢!這可說是過去的認識活動(或稱之為「過去滅意」),而實是過去認識所累積,形成潛在於內的意(或稱為「諸識和合名為一意」——「現在意」)。這是一般人所不易自覺的,卻是一切——六識的根源。舉例說(過去舉波浪所依的大海水喻):六識如從山石中流出的泉水,而意根卻如地下水源。地下水是一般所不見的,卻是存在於地下深處的。地下水從何而來?這是從雨水,及水流浸潤而潛存於地下的。意根也是這樣,源於過去的認識,過去了,消失了,卻轉化為潛在於內的「細意識」。在大乘佛法中,更分別為末那識與阿賴耶識。過去意識(總括六識)所轉化的,統一的,微細潛在的意根,在「人心」的了解中,極為重要!「人心」,不只是一般的五識與意識而已。(《我之宗教觀》,pp.153-154

 

二、龍樹立「現在意」:但龍樹是三世幻有說

印順導師有精要的論述:世俗諦中說三世如幻有,勝義諦中說三世畢竟空

 

龍樹(Nāgārjuna)雖言「佛智慧於三世中通達無礙」(大正二五‧二五四下、二五五中),但他絕對不是說一切有部「三世實有論」的主張者。如卷二六(大正二五‧二五五上)說:

「云何言佛智慧知三世通達無礙?答曰:諸佛有二種說法,先分別諸法,後說畢竟空。若說三世諸法通達無礙,是分別說;若說三世一相無相,是說畢竟空。」這明顯的是中觀者的二諦論:世俗諦中說三世如幻有,勝義諦中說三世畢竟空。(《永光集》,pp.46-47

 

所以龍樹是「三世幻有說」:唯假名則有,宛然有而畢竟空,畢竟空而宛然有。筆者特別留意了龍樹所立的「現在意」,於是覆按《大智度論》原文:

 

《大智度論》卷26〈序品 1〉:「諸法三世各各有相:過去法有過去相,未來法有未來相,現在法有現在相。若過去、未來有現在相者,應有是難;而今過去、未來、現在各自有相。

復次,若實無過去、未來,亦無出家律儀。所以者何?若現在惡心中住,過去復無戒,是為非比丘。又賢聖人心在世俗中,是時應當是凡夫!無過去、未來、現在道故。如是亦無五逆等諸罪。所以者何?是五逆罪業已過去,及死時入地獄,是五逆罪未來,無業故無報;現在身不為逆罪,若無過去,則無逆罪;若無逆罪,何有餘罪?福亦如是。若無罪福,是為邪見,與禽獸無異!

復次,我不說:「過去、未來如現在相有。」我說:「過去雖滅,可生憶想,能生心心數法;如昨日火滅,今日可生憶想念,不可以憶想念故火便有。若見積薪,知當然火,亦生心想念;明日火如過去火,不可以今心念火火便有;未來世事亦如是。」

現在心,雖一念時不住,相續生故,能知諸法。內以現在意為因,外以諸法為緣,是因緣中生意識,用意識自在知過去、未來、現在法;但不自知現在心心數法,餘者悉知。……(CBETA, T25, no. 1509, p. 255, a2-23)

 

以上詳細論文,導師的《大智度論筆記》有完整的(表列)科判(詳見:印順導師,《大智度論筆記》〔F013p.340-342),另可詳參厚觀法師《大智度論講義》卷261初品之十八不共法釋論(41)〉,pp.748-751

 

三、龍樹所立「現在意」揭示「現在心(意)」的功能及「修心」的原理與方法:

 

現在心,雖一念時不住,相續生故,能知諸法。內以現在意為因,外以諸法為緣,是因緣中生意識,用意識自在知過去、未來、現在法;但不自知現在心心數法,餘者悉知。

1、「現在心(意)」的功能(「修心」的原理):「過未所生心,現在相續能知法」(導師科判),依心的剎那相續性,可經由現在心而知曉過去心及未來心。

2「(現在)心)」的特性:心不能知自心(如指不能自指)。

3「修心」的方法(一):「內以現在意為因,外以諸法為緣,是因緣中生意識」,(依筆者的理解)以當下「現在心」作意剎那前的所緣,可知曉剎那前的「過去心」。

4「修心」的方法(二):依根本禪以上(意識自在)自在的定力可通曉過去、未來、現在心。

 

《大智度論》卷86〈次第學品 75〉:「宿命通故,知一切眾生本業因緣,來生是間。天眼通力故,見眾生未來世所生之處。隨其業行,知一切眾生本、末已,心生大悲:「云何斷眾生生死相續苦?(CBETA, T25, no. 1509, p. 665, c16-19)

 

所以導師說:「生命的三世流轉,一般人都感到難以信受,這委實是個難題!如以古今中外典籍所記載的,以證明生前死後的事實,但他們以為傳說不可信,我沒有見到。有人從廿四史中,錄出有關生前死後的故事,還是沒有受人重視。生生不已的生命奧祕,本是可依禪定,引發通力——身心所起的超常經驗,而明見過去與來生。」(《學佛三要》,p.31

 

四、一切有系婆沙師立識無間滅為意(無間滅意即「過去意」)

以下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傳承的修習宿住隨念智(宿命通)的方法,它是先憶念「次前滅心」,與《大智度論》之「以現在意為因」不同,這即如導師前所揭「一切有系之婆沙師立識無間滅為意」,但兩論均指出必須「禪定已得自在」才能成就。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00:「問:修宿住隨念智加行云何?答:施設論說:初修業者,於世俗定已得自在,數起現前令轉明利,先審憶念次前滅心隨念知已,次審憶念久已滅心隨念知已,展轉乃至加行成滿。此中有說,漸審憶念至入母胎前一剎那心,名加行成滿。若作是說非善成滿,所以者何?入母胎前一剎那心是中有位,……。猶憶此生豈善成滿?應作是說:漸審憶念至此中有前一剎那心,名加行成滿,彼是前生命終心故能隨念知名善成滿。問修此加行漸憶念時,為以剎那?為以分位?答:此以分位,不以剎那,若以剎那漸次憶念,半生未盡即便命終,豈能修至加行成滿?」(CBETA, T27, no. 1545, p. 518, c15-28)

 

按:《俱舍論》也有相同之精簡論文】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7〈分別智品 7〉:「諸有欲修宿住通者,先自審察次前滅心,漸復逆觀此生分位前前差別至結生心,乃至能憶知中有前一念,名自宿住加行已成。……」(CBETA, T29, no. 1558, p. 143, a11-13)

 

毘婆沙師修習宿命通,憶念過去並非每一剎那逐次相續推移(此將耗時過鉅),所以它作意所緣的目標是以「分位緣起」的方式,「分位」是階段的意思,類如三世因果十二緣起的個個階段,導師於《印度佛教思想史》曾論及:

 

分位(avasthita)緣起:《發智論》說:無明、行,是前生的因;識、名色、六處、觸、受,是現生的果。愛、取、有,是現生的因;生、老死,是未來生的果。十二支通於三世,有兩重因果。所以名為分位,是階段的意思。……十二支,是三世因果的十二階段。……佛說十二緣起重於惑業苦的三世因果;聲聞乘法重於生死的解脫,所以毘婆沙師還是以「分位緣起」為主(《印度佛教思想史》,pp.191-192)

 

《大毘婆沙論》認為圓滿修習宿命通須具足以下功行:(由於「說一切有部」是主張「中有(陰)」的,於死有與生有之間,有「中有身」)故至少必須憶念至此生最初的「(入母胎)結生心」之前「中有(中陰身)」之前一念:即前一世的「死亡心」(前生命終心)

所以導師指出「修習宿命通,與意根有關」。

如約一般的六通說:……他心、宿命、漏盡通與意有關。(《寶積經講記》,p.112

 

五、南傳修習「宿命通」(宿住隨念智)的方法:

如前所述,《大毘婆沙論》及《大智度論》傳承了西元二世紀以來印度大陸部派佛教修習「宿命通」的原則及方法。

龍樹的《大智度論》,多處說到《毘婆沙論》;龍樹為西元二、三世紀人。《大毘婆沙論》的編集,在迦膩色迦王以後,龍樹以前,所以或推定為西元二世紀中──一五年前後,大體可信。(《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212

而《清淨道論》為南傳佛教權威論書,是西元五世紀斯里蘭卡覺音論師的鉅著,其重要性及影響力堪比北傳說一切有部之《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它也承襲了修習「宿命通」(宿住隨念智)的方法,北傳及南傳的文獻可以比較研究。

 如《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所述,其修習「宿命通」的方法,與南傳《清淨道論》的「宿住隨念智」相近,但前者要先溯念及今世入母胎之「結生心」,又經由「中有」,再憶念「中有」之前的前世最後一念的「死亡心」(前世的命終心);而南傳因不立「中有」(故不須經「中有」)即可憶念今世最初入母胎的「結生心」並溯及前世最後一念的「死亡心」或更前之「臨死速行心」。以下為《清淨道論》〈第十三說神通品「宿住隨念智論」〉所載修習「宿住隨念智」的方法:

 ……此品所說的是聲聞的宿住隨念的意思。所以說「隨念」是依於五蘊次第或以死及結生而憶念。……。「宿住隨念智」──因為那智是關於憶念宿住的。「宿住」──是宿世過去生中曾住的五蘊。曾住──是曾經居住經驗於自己的五蘊相續中生滅。或者為曾住的諸法。曾住──以所緣境及經驗而曾住,即以自己的識認識分別,……。「宿住隨念」──以此念而憶念宿住的,為宿住隨念。「智」──是與念相應的智。「向於宿住隨念智」── 是為了證得宿住隨念智而說。「種種」──是許多種類;或以各蘊相續。「隨念」──是依於五蘊次第或以死及結生而憶念。

……欲如是憶念的初學比丘,自乞食回來及食後,獨居靜處,次第的入諸四禪定,並自神通的基礎禪出定,憶念自己完了一切工作之後曾坐於此座。如是應順次的憶念其整天整夜所行的事情,即回溯其敷座,進入自己的臥座所內,收拾他的衣,食時,從村中回來時,在村內乞食之時,入村乞食時,出寺之時,在塔廟及菩提樹的庭園禮拜之時,洗時,取時,自取時至洗臉時的一切所行,早晨的一切所行,後夜的行作,乃至初夜的一切行作。上面這些雖然普通的人的心也明瞭,但遍作(準備)的定心則極其明瞭。如果在這些事情裏面有任何不明瞭的,則應更入基礎禪,出定之後再憶念。這樣他便成為像點燈時候一樣的明顯。如是順次的回憶其第二日、第三、第四、第五日的行作。在十日間,半月間,一月間,乃至一年間的一切行作。以這樣的方法而念十年二十年乃至在此生的自己的結生的人,他當憶念在前生的死的剎那所行的名色。《清淨道論》,p.415-p.417

 

六、帕奧禪法之「觀智」(與神通不同):辨明過去與未來的五蘊

很特別的是,帕奧禪法在修習「緣攝受智」時,也是依北傳相近的方法憶念過去世,但帕奧禪師認為這種修法屬於「觀智」而非「宿住隨念智之宿命神通。

帕奧禪師表示:

 神通與觀禪Abhiññā & Vipassanā

有人能接受可以透過宿住隨念智得知過去世,亦能接受可以透過天眼通的未來分智得知未來世,但卻不願意接受可以透過觀禪辨明過去與未來的五蘊。關於可以透過觀智辨明過去與未來的五取蘊的佛陀教示:「諸比丘,有些沙門及婆羅門﹙指比丘﹚,能夠以智憶起及辨明許多過去世的諸蘊。這些沙門及婆羅門,能以智憶起過去世的五取蘊或其中之一。」﹙《相應部.所食經》Khajjaniya Sutta﹚

在上述的巴利經文裡,佛陀用「宿住」」一詞,並非是指以「宿住隨念智」來憶起過去世的蘊。佛陀用「宿住」一詞的真正含意是指,那些沙門及婆羅門能夠以觀智之力憶起過去蘊。因此佛陀教說:「……這些沙門及婆羅門能以智憶起五取蘊,他們亦能以智憶起這五者之一。」提及那是通過觀智的力量,是因為宿住隨念通有四種所緣,即:

1. 包括出世間法在內的五蘊。

2. 不包括出世間法在內的五取蘊。

3. 與五蘊有關的族系、美麗、食物營養、快樂、痛苦等等。

4. 各種名稱觀念。

 

在上述巴利經文裡,並沒有教到以智辨明這四種所緣。由於佛陀只教示以智辨明過去世的五取蘊或其中之一,因此可知佛陀是指以觀智辨明過去蘊,而並非以宿住隨念通去辨明它們。以觀智辨明過去蘊時,並非辨明「有情」或「人」,而只是辨明在過去已滅了的色、受、想、行與識。

這些是有關宿住隨念通與觀智之間的差別,以及能以觀智辨明過去與未來的參照資料。(網路《智慧之光(第三版:增訂版)》,P.303-P.306

 

七、「觀智」知曉「三世心」之討論

(一)如前所述「觀智」不是神通,所以它不能「通曉」三世心,而是有限度(因不同的定力)的「知曉」三世心,因此,帕奧禪法重視定力的長養保任(大多要求初禪以上之定力)。

(二)「觀智」的所緣為過去五蘊,既非神通即無法辨明過去世之族系」等有情,如果禪修者憶念過去世而著力於探索其與今世親友的關係與連結,這可能徒勞且對修道沒有饒益。

(三)帕奧禪法的修習者以觀過去世為主,近幾世詳查,久過去世略查(過去已是緣起之事實),未來世多為不定法且易受修習者主觀臆想而偏失,但亦少量修習。

導師曾表示:

宿命通能知自己與他人的宿世事(知未來事,是天眼通,但未來是不定法,所以一般是不能絕對正確的)。(《華雨集》第三冊,p.155

(四)「觀智」之修習者親身驗證過去世輪迴諸趣的大苦及因果關係,鑑往知來刻骨銘心「悚懼怖畏」而精進,此外也憶念未來世之可能墮入惡趣更增畏懼。

(五)修持觀禪時的定力:帕奧禪師認為是「觀剎那定」

1、修習觀禪時的定力名為剎那定,因為它不像在修習止禪時那樣可以持續地專注於一個目標。若欲有系統地修習觀禪,就必須以近行定或安止定(禪那)做為基礎。在此所說的近行定是指修習四界分別觀或止禪所獲得的定力。只有如上述般修習觀禪時的定力才被稱為「觀剎那定」vipassanā khaõika samādhi)。(網路《智慧之光(第三版:增訂版)》,P.15

 

2在觀禪的階段,即從「思惟智」開始,他必須徹見一切色法、名法及它們的因之無常、苦與無我三相。於諸觀智當中,「思惟智」和「生滅隨觀智」的作用是審察與辨識一切名色法及它們的諸因的無常、苦與無我三相。此二智亦稱為「審察遍知」。(網路《智慧之光(第三版:增訂版)》,P.141

 

《別譯雜阿含經》卷16:「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無常,無常故即無我,若無有我,則無我所,如是知實正慧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若有是色,乃至少時,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近、若遠,此盡無我,及以我所,如是稱實正見所見。」(CBETA, T02, no. 100, p. 486, a4-9)

 

附記(北傳及南傳修道次第之比較)

(一)南傳清淨道論七清淨與北傳瑜伽師地論七清淨之不同解說

 

北傳《中阿含》《七車經》

南傳《中部》傳車經》

以戒淨故,得心淨,以心淨故,得見淨,以見淨故,得疑蓋淨,以疑蓋淨故,得道非道知見淨,以道非道知見淨故,得道跡知見淨,以道跡知見淨故,得道跡斷智淨,以道跡斷智淨故,世尊施設無餘涅槃。

唯戒清淨至心清淨,唯心清淨至見清淨,唯見清淨至斷疑清淨,唯斷疑清淨至道非道知見清淨,唯道非道知見清淨至方途[行道]知見清淨,唯方途知見清淨至知見清淨,唯知見清淨至無取著般涅槃。

印順導師有詳細的解說:

 

從如實知見到究竟解脫,在修學上還有層次,所以又立七清淨,如《中部》(二四)《傳車經》(南傳九‧二七三)說:

「唯戒清淨至心清淨,唯心清淨至見清淨,唯見清淨至斷疑清淨,唯斷疑清淨至道非道知見清淨,唯道非道知見清淨至方途行道知見清淨,唯方途知見清淨至知見清淨,唯知見清淨至無取著般涅槃」。

七清淨在修道得果上,有依前起後的次第意義,終點是解脫涅槃。《中阿含》《七車經》,譯七清淨為:戒淨,心淨,見淨,疑蓋淨,道非道知見淨,道跡知見淨,道跡斷智淨。見清淨以下,都是慧學。依戒而定,依定而慧,依慧得解脫:這一修行次第,是完全正確的。如戒行不清淨,言行不如法,那即使修得定,也是邪定。七清淨的修行次第,依《瑜伽論》說:依無我正見斷薩迦耶見satkāya-dṛṣṭi),是見清淨。於三寶、四諦的疑惑vicikitsā),永遠超越,是度疑清淨。八正道是道,世間苦行等是非道計道,戒禁取śīlavrataparāmarśa永斷,所以是道非道智見清淨。斷薩迦耶見、疑、戒禁取——三結trīṇi-saṃyojanāni),就是依初果向得初果。依初果到四果的,佛說有四通行catasṛ-pratipad),或譯四事行跡,就是行智見清淨。依阿羅漢arhat道智,斷一切煩惱,名行斷智見清淨。斷盡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果,就得究竟解脫的涅槃了。這一道的進修次第的解說,與《中阿含經》意相合。(《華雨集》第二冊,pp.22-23

 

筆者試將「南傳清淨道論》之七清淨、十六階智」與北傳瑜伽師地論之七清淨」列表比較其證果道階之不同:

 

南傳《中部 傳車經》

南傳清淨道論十六階智         

北傳《中阿含 七車經》及

瑜伽師地論》解說

 一、戒清淨

四清淨戒

 (戒淨)          

 二、心清淨

近行定與安止定

(心淨)

 三、見清淨

辨識名法與色法的特相、

作用、現起與近因

(名色分別智【1】)

(見淨)依無我正見斷薩迦耶見

 四、度疑清淨

辨識名法與色法的諸緣

(即:緣起)(緣攝受智【2】)

(疑蓋淨)於三寶、四諦的疑惑,永遠超越

 五、道非道智見清淨

一、思惟智【3

二、生滅智(未成熟的階段)  

    分辨正道與邪道

(道非道知見淨)八正道是道,世間苦行等是非道計道,戒禁取永斷

 

 六、行道智見清淨

二、生滅智(成熟的階段)【4

三、壞滅智【5

四、怖畏智【6

五、過患智【7

六、厭離智【8

七、欲解脫智【9

八、審察智【10

九、行捨智【11

十、隨順智【12

道跡知見淨)斷薩迦耶見、疑、戒禁取──三結,就是依初果向得初果。依初果到四果的,佛說有四通行,或譯四事行跡,就是行智見清淨。

四通行(苦習盡道,苦盡道,樂非盡道,樂盡道):「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如根性利而速證究竟,又得現法樂住──「樂速通行」。

 

於第六及第七之間

十一、種姓智【13

 

 七、智見清淨

四出世間道智:

道智【14

果智【15

省察智【16

(道跡斷智淨)依阿羅漢道智,斷一切煩惱,名行斷智見清淨

 

 

(二)道次第不同:北傳「四聖諦」(八正道)、南傳「戒、定、慧」

1、北傳「四聖諦」(八正道):聞、思、修、證(四預流支)

四聖諦:苦→集→滅→道

上座部系說一切有部:十五心見道,十六心證初果

說一切有部也有七論:一、《法蘊足論》;二、《集異門足論》;三、《施設足論》;四、《品類足論》;五、《界身足論》;六、《識身足論》;七、《發智論》,舊譯名《八犍度論》。……《發智論》是迦旃延尼子kātyāyanīputra造的,為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論。(《印度佛教思想史》,pp.51-52

聖道共十六心,八忍,八智,現觀四諦。在十五心中,名為見道,是預流初果向。十六心——道類智,就是證果。(《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683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8:「由佛宣說四聖諦法,從異生性極嶮難處,引諸有情置諸聖性極平坦處,謂令入道及得道果故名拔濟。復次從平等處引入正性故名拔濟,平等處者謂世第一法,正性者謂苦法智忍,由佛宣說四聖諦法,引諸有情從世第一法入苦法智忍故名拔濟;復次從大苦處引諸有情置大樂處故名拔濟。大苦處者謂生死,大樂處者謂涅槃,由佛宣說四聖諦法引諸有情令出生死得大涅槃故名拔濟。(CBETA, T27, no. 1545, p. 401, c11-21)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4〈三法品 4〉:「梵行求者,從世第一法趣苦法智忍時,有梵行求非有梵行。所以者何?八支聖道說名梵行。彼於爾時未得未近得、未有未現有。從苦法智忍趣苦法智時,有梵行求亦有梵行。所以者何?八支聖道說名梵行,彼於爾時已得已近得、已有已現有。如是從苦法智趣苦類智忍,從苦類智忍趣苦類智,從苦類智趣集法智忍,從集法智忍趣集法智,從集法智趣集類智忍,從集類智忍趣集類智,從集類智趣滅法智忍,從滅法智忍趣滅法智,從滅法智趣滅類智忍,從滅類智忍趣滅類智,從滅類智趣道法智忍,從道法智忍趣道法智,從道法智趣道類智忍,從道類智忍趣道類智,從道類智趣道類智,或趣所餘無漏智時,有梵行求亦有梵行。所以者何?八支聖道說名梵行,彼於爾時已得已近得、已有已現有。復次若世間道,證一來果、不還果時,有梵行求非有梵行。所以者何?八支聖道說名梵行,彼於爾時未得未近得、未有未現有。若無漏道證預流果,或證一來、不還、阿羅漢果時,有梵行求亦有梵行。」(CBETA, T26, no. 1536, p. 383, a27-b18)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7〈四法品 5〉:「復有四智,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苦智云何?答於五取蘊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所起無漏智,是名苦智。集智云何?答:於有漏因思惟因、集、生、緣所起無漏智,是名集智。滅智云何?答:於諸擇滅思惟滅、靜、妙、離所起無漏智,是名滅智。道智云何?答:於無漏道思惟道、如、行、出所起無漏智,是名道智。(CBETA, T26, no. 1536, p. 393, c27-p. 394, a4)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3〈分別賢聖品 6〉:「論曰:苦法智忍為初,道類智忍為後,其中總有十五剎那,皆見道所攝,見未見諦故,至第十六道類智時,無一諦理未見今見,如習曾見,故修道攝。……已說見修二道生異,當依此道分位差別建立眾聖補特伽羅,且依見道十五心位建立眾聖有差別者。(CBETA, T29, no. 1558, p. 122, a25-b11)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3〈分別賢聖品 6〉:「論曰:從世第一善根無間,即緣欲界苦聖諦境有無漏攝法智忍生,此忍名為苦法智忍。為顯此忍是無漏故,舉後等流以為標別,此能生法智,是法智因得法智忍名,如花果樹,即此名入正性離生,亦復名入正性決定,由此是初入正性離生亦是初入正性決定故,經說:正性所謂涅槃;或正性言因諸聖道。生謂煩惱,或根未熟,聖道能越故名離生,能決趣涅槃,或決了諦相故,諸聖道得決定名。至此位中說名為入,此忍生已得聖者名,此在未來捨異生性,謂許此忍未來生時有此用非餘,如燈及生相。……此忍無間即緣欲苦有法智生,名苦法智,應知此智亦無漏攝,前無漏言遍流後故,如緣欲界苦聖諦境有苦法忍苦法智生,如是復於法智無間總緣餘界苦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苦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此境有類智生,名苦類智,最初證知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後境智與前相似故得類名,以後隨前而證境故,如緣苦諦欲界及餘生法類忍法類智四,緣餘三諦各四亦然。謂復於前苦類智後,次緣欲界集聖諦境有法智忍生,名集法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欲集有法智生,名集法智。次緣餘界集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集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此境有類智生,名集類智。次緣欲界滅聖諦境有法智忍生,名滅法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欲滅有法智生,名滅法智。次緣餘界滅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滅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此境有類智生,名滅類智。次緣欲界道聖諦境有法智忍生,名道法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欲道有法智生,名道法智。次緣餘界道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道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此境有類智生,名道類智。如是次第有十六心,總說名為聖諦現觀(CBETA, T29, no. 1558, p. 121, a29-c9)

 

1992年1月14日筆者參訪印順導師時,導師有相關的開示:

部派佛教發展當中,出現二種修行的「過程」,從發心修行到證果,二大類,一種叫「(漸)次第見諦」,一種叫「一心見諦」。這兩大派,我們不能說,這是對的,那是不對的,依我的意思看,以緣起來說,「苦、集」,要解決這個「苦」,先要把「集」解決掉,叫做「苦集」滅,這先要理解這個因果相生的道理,然後斷除煩惱。……「次第見諦」是見「四諦」得道;「一心見諦」是見「滅(諦)」得道。……「次第見諦」的,於苦諦,觀無常苦,他們南方(編按:南傳)稱之為「無常、苦、無我」,北方說一切有部稱為「無常、苦、空、無我」於集諦,觀「集、因、生、緣」(《雜阿含經》裡有的);於滅諦「滅、靜、妙、離」於道諦觀「道、如、行、出」(十六行相),每一諦有四種行相,他修行時,起初很廣,慢慢縮小,簡單、簡單、簡單……,先見苦諦,「苦法智忍、苦法智(欲界),然後上界之「苦類智忍、苦類智」,……這樣共十五心得「初果向」,第十六心「證初果」。(拙作《人間佛教的聞思之路》,pp.118-119

 

楊白衣教授的《俱舍要義》也有一段白話解說:

 觀證四諦,於見道所起的無漏智有二種,即法智與類智。法智就是觀察欲界四諦法的無漏智,類智是類似法智而觀察上二界的四諦的無漏智,即於苦諦觀非常、苦、空、非我;於集諦觀集、因、生、緣;於滅諦觀滅、靜、妙、離;於道諦觀道、如、行、出等十六行相的。(楊白衣《俱舍要義》,pp.121-122

 

正道:「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證無漏慧」之次第開展

 

八支聖道,在聖者是具足的;如從修學來說,八聖道也有次第的意義。修學而求解脫的,一定要依善知識(後代也通於經論)聽聞正法,經如理作意,才能引生出世的正見。所以說:「二因二緣,起於正見」。聖道如日輪,正見如日出前的明相,如《雜阿含經》卷二八(大正二‧一九八中)說:

「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正見能引起正志正思惟等,正見是先導的,也是正道所不能離的。如依修學次第說:聞正法而起(一)正見,是聞所成慧śrutamayī-prajñā)。(二)正思惟不是單純的義理思惟,而是正思惟要從實行以達成理想,古人譯為正志或正欲,表示了行踐的趣向。因此,依正思惟而起的,對外事就有(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離惡行善的正精進,這就是戒清淨。那時的正見,就是思所成慧cintāmayī-prajñā)。進而在內心方面,依正精進而修(七)正念,(八)正定,就是心清淨。那時的正見,是與定相應的修所成慧bhāvanāmayī-prajñā)。如定慧相應,引發無漏聖慧,那就是見清淨了。從見清淨進修到行斷智見清淨,都是聖慧。(《華雨集》第二冊,pp.23-24

 

2、南傳上座分別說系赤銅鍱部:戒→定→慧(清淨道論十六階智)。

                                                                                                    完稿於202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