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立二有、三有、五有;般若經立三假。凡此均可為「假名」所含括?

姓名或匿稱: 
林文亮

導師何以認定「龍樹特以『受假』來說明一切法有」?

  1. 般若經既立三假,聖龍樹如僅以「受假」來說明一切法有。則「名假」與「法假」均將全部為「受假」所含括。
  2. 以般若慧觀察「法假」,「法假」亦無性,其總法亦是含受種種法而成一體,同樣是唯緣能起,取因施設,似可以被「受假」所含括。因為「法假」其實也都是取因施設,並無單獨固定不變的實體或實質。
  3. 「名假」如可包含於「受假」中。名即一切諸法之名,由法依想而假施設者,故稱名假云云。則一切施設法均為「受假」。
  4. 既然一切施設法皆為「受假」,則中論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則與導師在成佛之道中所說「諸法從緣起,緣起無性空;空故從緣起,一切法成立。(《成佛之道》,p.361)」。此二偈似完全相當?「亦為是假名」即是「空故從緣起」。「受假」取因施設即是俗數法的「從緣起」。
  5. 所以導師在成佛之道又說「世俗假施設,名言識所識。」「眾生慣習的常識心境,似乎是實在的,所以隱蔽了真相。如能依此而了達為「世俗」的,「假」名「施設」的,就有向真實的可能了。這所以是世俗的,因為他是假施設的,假施設或譯為「假名」。」(《成佛之道》,pp.332-333)「受假」即是「假名」即是「假施設」,即是「取因施設」。
  6. 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的阿毘達磨,立二有、三有、五有,」(《空之探究》,p.237)。般若經立三假。均可為「受假」及「假名」所含括?

回應

導師在書中,提及《中論》之核心思想為「中道緣起說」。

並述說「受假」(假名)是繼承《阿含》之緣起說,也會通(部派學系之)「法有說」,與(《般若經》之)「一切法空說」,而成為《中論》的特色(中道緣起說)。

可見,並非「僅以受假來說明一切法有」,在書中已明確解說,如文:

《空之探究》,p.233「假名」,在《中論》思想中,有極重要的意義。

《空之探究》,pp.240-241

龍樹「空假中偈」的假名――受假,正是依此經本而來。

在種種假中,龍樹不取名假」,如一切是名假,容易誤解方廣道人一切法如空華。「」是心想安立的,也可能引向唯識說。……

龍樹也不取法假」,法假是各派所公認的,但依法施設,各部派終歸於實有性不能顯示空義

龍樹特以受假」來說一切法有依緣施設有,是如幻如化……受假――依緣施設(緣也是依緣的),有緣起用而沒有實自性,沒有自性而有緣起用;一切如此,所以一切是即空即假的。龍樹說「空假中」,以「受假」為一切假有通義,成為《中論》的特色。

《空之探究》,p.226

從龍樹論去理解,龍樹學是八不中道的緣起論。中道緣起說不落兩邊,是《阿含》所固有的。通過從部派以來,經大乘《般若》而大成的――「空性」、「假名」的思想開展,到龍樹而充分顯示即空即假緣起如實義(所以名為《中論》)。……一切緣起的,即一切依緣而施設

《空之探究》,p.217

假名――施設(prajñapti),雖也是《阿含經》所說過的,但顯然由於部派的論究而發展;為了般若經》的一切但是假名,所以《中論將緣起假名中道統一起來。不過龍樹學的宗要,說空說假名,而重點還是中道的緣起說。……

再者,如依《大智度論》而論,「三假」是修行之次第:先遣除名稱之決定性(「名假」);進一步觀察世間萬物,皆眾緣和合而存在,便可銷除其真實性(「受假」);再深入觀破一一法之自性(「法假」),最後通達諸法實相(一切法空性)。如文:

《空之探究》,pp.236-237

……不過,《般若經》的三假,有的不立受假(包含在名假中),別立方便假――教授假、權法等。這是說:佛為弟子教授說法都是方便善巧的施設……如來說法,本著自覺自證,而以方便施設名相,為眾生宣說開示的。佛的教法,一切都是方便施設的。……

《般若經》明一切法但假施設,依《大智度論》所說,有次第悟入的意義,如說:「行者先壞名字波羅聶提,到受波羅聶提;次破受波羅聶提,到法波羅聶提;破法波羅聶提,到諸法實相中。諸法實相,即是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羅蜜」。

以上,提供參閱

導師著作答客問版主:利生無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