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7 戒德滿清淨

  [P403]
己二:戒德滿清淨,名為離垢地。

  第二地菩薩,在十波羅蜜多中,戒波羅蜜多偏勝,持「戒」功「德」,圓「滿清淨」。戒就是十善行,如《十地經》說:二地菩薩,自修十善,也教人修十善。以大乘心行來廣行十善,達到身口意業的圓滿清淨(116),不再如初地那樣,還有微細誤犯的戒垢,所以「名為離垢地」。

  
己三:發光地忍勝,慧火除諸冥。

  在說明地地進修的功德中,有兩項進修歷程,調和在一起。約十地修十波羅蜜多來說,前六地是施,戒,忍,勤,定,慧。但還有是:初二三地,修布施,戒善,禪定,這是以大乘心行,來修共五乘的世間善法。四五六地,修三十七道品,四諦,緣起,這是以大乘心行,來修共三乘的出世善法。這樣,三四五的修道項目,就小有出入了。這只是為了安立十地階位,而作的善巧說明,其實是每一地都圓修一切法門的。所以這小小出入,不關大旨。初地──布施勝………修布施[P404]二地──持戒勝………修十善三地──忍辱勝………修禪定四地──精進勝………修道品五地──禪定勝………修四諦六地──般若勝………修緣起

  第三是「發光地」,在十度中,「忍」波羅蜜多偏「勝」,圓滿。為什麼叫發光?因為第三地菩薩,勤求佛法,得聞持陀羅尼,能受持一切佛法。又勤修定學──四禪,四無色定,四無量定。由於聞法及修定,「慧」力增勝,「火」一樣的光芒煥發,能「除諸冥」暗。如受持佛法,於佛法的不明,就去除了。入了深定,那邪貪,邪瞋,邪癡等闇蔽,也不會再起,心光更明淨了。

  
己四:進滿修覺分,燄慧見無餘。

  第四地菩薩,約修十波羅蜜多說,精「進」波羅蜜多圓「滿」了。約四五六地修共三乘法來說,是「修」習三十七「覺分」。因為精勤的修習覺分,火[P405]「焰」似的慧「光」,熾盛起來,依我「見」而來的著我,著法,種種愛著,都如火燒薪一樣,「無餘」永滅,所以叫焰慧地。

  
己五:難勝靜慮勝,善達諸諦理。

  第五地名「難勝」地。約修十波羅蜜多說,「靜慮」波羅蜜多偏「勝」圓滿了。約修共三乘聖法說,能「善」巧通「達諸諦理」──四諦,二諦等。為什麼叫難勝呢?這是經過最極艱難才能夠到達的。到達什麼呢?從前,初地現證法空性時,盡滅一切戲論相,所以說:『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117)。等到從證真定而起時,有相又來了。或是無分別後得智,或是善分別慧,所以說:『方便將出畢竟空』(118);淨佛世界成就眾生。那時,雖說能了知諸行如幻,其實是依勝解力,而不是如實現見的。因為在所知境上,似有實性──戲論相,還是一樣的現前,不過經過般若的現證空性,依性空慧的餘力,能了解是無性如幻而已。這可以舉例說:如仰觀天上的『雲駛月運』,知道是浮雲的移動,而不是明月的推移。但根識的感官經驗上,還是月[P406]亮在動,不過經意識的判定,知道是雲動而已。五地以前的菩薩心境,也是那樣,見性空時,離一切相,不見一切法。等到了達法相時,又離去空性的證知了。一直是這樣的空有不並,互相出沒。由於性空慧的不斷修證,般若力更強,這才能在現見一切有法時,離去那戲論的實有相,真的能雙照極無自性的幻有,與幻有的無自性空。這才真是真俗無礙,空有不二。這是經無限的修習而到達的,所以叫難勝。以前初地的現證空性,是凡聖關;現在又通過第二關,可說是大小關。因為現證空有不二,才不會於生死起厭離想,於涅槃起欣樂想;真的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超出了小乘聖者的心境。

己六:第六現前地,慧勝住滅定,佛法皆現見,緣起真實性。常寂常悲念,勝出於二乘。

  進修到「第六現前地」,約十波羅蜜多的修習說,是般若──「慧」波羅蜜多偏「勝」,圓滿。到這,菩薩「住」於「滅」盡「定」中。滅盡定是最勝的定,有漏的心識,都因定力而不起。如二乘聖者入滅盡定,就以為證於實際[P407],生起入涅槃的意想。《楞伽經》說小乘的醉三昧酒,也就是入滅盡定。所以《般若經》中,佛勸菩薩們,如悲願力不充,不要入滅盡定,免墮小乘。但到了六地菩薩,在般若慧,大悲願的資持下,能入滅盡定,而且於定中現證法性。那時,「佛法皆現」前,了了明「見」,所以叫現前地。在這甚深的空慧中,「緣起真實性」,也就是幻有即空,空即幻有的不二平等,也能深徹照見。第五地雖能達到真俗並觀,但這是極難得的。到第六地,只要『多修無相作意』,就能現證空有無礙的緣起中道。所以六地菩薩,能「常寂」,又能常「常悲念」眾生。常寂是般若的現證,所以這是大悲般若不二,為大乘的不共勝法,而「勝」過了,超「出」了「二乘」的智證。

  六地多修緣起觀。緣起與空相應,所以也到了佛法皆現前──中道的證境。小乘有部說:緣起有四種,有名為一念緣起的,以為十二緣起,不一定約三世說,就是一念心中,也可以安立的。《華嚴經》的「十地品」,在說第六地時,廣明緣起,也就說到這一心緣起說,如說:『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十[P408]二緣分,是皆依心……』(119)。解說與有部的大致相同。這一法義,在適應唯心論的根機與學風,展開了大乘的唯心論,起著非常的影響,佛法真是不可思議!

註【5-116】《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四(「大正」卷九.五四九頁上)。
註【5-117】《大智度論》卷七一(「大正」卷二五.五五六頁中)。
註【5-118同上。 [P437] 
註【5-119】《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五(「大正」卷九.五五八頁下)。 

導師:

回應

《成佛之道增注本》從第401頁起說明菩薩十地,每一地都有其特勝的功德,如初地極喜地是「施德最增勝」,二地離垢地是圓滿清淨的戒德,三地發光地則是「忍勝」等。雖說每一地都有其特勝的功德,菩薩仍是遍修諸波羅蜜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從第三十四卷到第三十九卷廣說十地的菩薩行,論及每一地是以何波羅蜜為特勝時,每說並非其餘的就不修了,如說初地是「十波羅蜜中,檀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又如第六現前地也是說「此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等。

多聞思版主

《成佛之道增注本》第401頁說「六地多修緣起觀。緣起與空相應,所以也到了佛法皆現前──中道的證境。」昨天引《大方廣佛華嚴經》說六地菩薩是般若波羅蜜偏多的,所以多修緣起觀,如稍前在《成佛之道增注本》第338頁說:「佛所開示的般若學,是依緣起法而顯勝義法性的法門。」《攝大乘論釋卷第七》也說:「何故六地說名現前?由緣起智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前故。

另有關有部說的四種緣起,可參考《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第23卷》http://tripitaka.cbeta.org/T27n1545_023#0117b23 與《印度佛教思想史》p.191 ~ p.192的一段文:

有部論師對緣起的解釋,各有所重,所以「緣起有四種,一、剎那,二、連縛,三、分位,四、遠續」。一、剎那ksana緣起:與迦旃延尼子同時的寂授──設摩達多Sarmadatta所說。一剎那中,有無明、行……老死等十二支。一剎那中,與一念中相近。『華嚴經』「十地品」說:「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知十二因緣,在於一心中」。一心緣起,可說受到剎那緣起的影響。二、連縛sambandhika緣起:世友『品類足論』說「云何緣起?謂一切有為法」。一切有為法,通於有漏、無漏﹔有先後或同時的因果關係,所以名為連縛。三、分位avasthita緣起:『發智論』說:無明、行,是前生的因﹔識、名色、六處、觸、受,是現生的果。愛、取、有,是現生的因﹔生、老死,是未來生的果。十二支通於三世,有兩重因果。所以名為分位,是階段的意思。以人來說,如識入母胎,新生命開始,名為「識」。胎中肉團,還沒有成(人)形階段,名為「名色」。胎中人形成就,眼、耳等形成,名為「六處」。十二支,是三世因果的十二階段。每一階段,在欲、色界的,都具足五蘊,以五蘊為體。名為「無明」、「識」等,是約這一階段的特性而說,並非只是「無明」或「識」等。四、遠續prakarsika緣起:是『界身足論』說的。生死業報,是不限於前後二生的。可能很久以前的惑業因緣、到今生才受報﹔今生的惑業因緣,要多少生以後才受報。所以生死業報的十二支,是通於久遠的,名為「遠續」。這四說,毘婆沙師認為都是合理的﹔特別是世友的「連縛緣起」,通於一切有為法,受到『大毘婆沙論』編集者的稱讚:「是了義」說,「是勝義」說。

多聞思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