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耶和華已斷欲界的五下分結了嗎?

所謂五下分結,是:1、欲貪,2、瞋恚,3、有身見,4、戒禁取見,5、疑。其中「有身見」(薩迦耶見)是凡聖的主要差別。佛典中確實有提到梵天斷五下分結,證三果阿那含的記載。但導師僅從梵王的淨行與慈愛精神相合的觀點來說「印度的大梵天,與基督教的耶和華相合」,並沒有明白說基督教的耶和華也是斷五下分結的三果阿那含。

總之,「色界初禪天」與「斷欲界五下分結的阿那含」並不相同。

補充:《新約》與《舊約》中的耶和華

  1. 在佛典中,就我目前看到的資料,梵天有「慢心」,但還沒看到「起瞋心要毀滅他人」的記載。(如其他人有看到,請告訴我們)
  2. 《舊約》確實有欲毀滅眾生的說法;如:《我之宗教觀》p.181引《舊約》(創六•7)云:「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又《成佛之道(增註本)》160 - p.161云:神教說:『上帝愛世人』,我想在他們想像中的上帝,這話是對的。因為愛極了,所以會恨到極點,如洪水為災,幾乎使人類與動物絕了種(見《創世記》)。這是『上帝愛世人』的最好事例,因為有愛就有瞋,愛與瞋是難得分離的。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理解上「勝義」是真正的實踐-真實的,有點出世的;「善巧方便」並不完全真實的,有點欺騙的,為契機的,不知這樣的理解是否有誤?

「方便」,佛教的用語是「朝一目標前進,從出發點到目的地,中間所有經歷的過程、方法、手段都叫方便(註)」。「方便」有淺有深,譬如,較淺的,有修定的前方便;較深的,有菩薩修行的般若道與方便道。方便道的「方便」,指七地(或八地)無生法忍之後的八、九、十地菩薩,有畢竟空的基礎,「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以《大智度論》的比喻,是已具熟練的般若,能做種種善巧方便,這不是不真實或欺騙,或許以循循善誘的用語較為妥當吧!

(註)波羅蜜多是梵音,譯成中文可有兩個意思:一、凡事做到了圓滿成就的時候,印度人都稱做波羅蜜多,就是「事業成辦」的意思。二、凡作一事,從開始向目標前進到完成,中間所經的過程、方法,印度人也稱做波羅蜜多,這就是中文「度」(到彼岸)的意思。(《般若經講記》p.143)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地獄眾生有得道者不?

《大智度論》提到地獄眾生雖不能得道,但可種得道善根因緣。畜生道及鬼神道眾生,則有得道者,有不得者,應當分別。「鬼子母」得道,於部派佛教已經提到;「畜生道」得道之說,是否見於《阿含經》及部派論書,還請大家幫忙提供。

  1. 《大智度論》卷39 (CBETA, T25, no. 1509, p. 344, a12-29)
    【經】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變身如佛,為地獄中眾生說法,為畜生、餓鬼中眾生說法。
    【論】
    問曰:是菩薩何以故變作佛身,似不尊重佛 ?
    答曰:有眾生見佛身得度者,或有見轉輪聖王等餘身得度者,以是故變身作佛。
    復次,世間稱佛名字是大悲,是世尊。若以佛身入地獄者,則閻羅王諸鬼神不遮礙,是我所尊者師,云何可遮!
    問曰:若地獄中火燒,常有苦痛,心常散亂,不得受法,云何可化?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三德與三心如何配合運用?

「空慧」配「智德」再配「般若德」比較沒問題;但其他的配對,可能還要斟酌。

  1. 先談二類三德是否全同?
    • 第一類的三德:智德、斷德、恩德。
      • 「斷德」比較重在斷煩惱習氣。
      • 「恩德」似乎重在恩澤眾生。
    • 第二類的三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
      • 「解脫德」:重在不為惑業所繫縛而解脫生死得大自在。(似與「斷德」相近)
      • 「法身德」:「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證得最清淨法界。《攝大乘論講記》p.472說:法身德是般若德、解脫德二者的總和。因此,導師於《勝鬘經講記》p.35僅說:「般若即智德,解脫即斷德」,但沒有明確說到「法身德即恩德」。或許「法身德」與「恩德」切入的角度不盡相同吧!
    1. 再談三心(空慧、菩提心、慈悲心)與第一類三德(智德、斷德、恩德),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如何分別「性種性」與「習種性」?

有關「性種性」與「習種性」,可參見導師《如來藏之研究》(p.199 - p.206)「第七章,瑜伽學派之如來藏說,第二節,瑜伽唯識學的如來藏說」,其中除了提到經論出處之外,還討論了一些異說。有興趣的人可以進一步研讀。

  1. 《瑜伽論•本地分》,《莊嚴經論》,立本有的本性住種性,而《攝大乘論》,立種子從熏習而有的新熏說。(p.200)
  2. 唯識學對出世無漏法的生起,有本有說、新熏說二流(《成唯識論》綜合而加以會通),而都是以種子為種性的,約不定種性而說會三歸一的。(p.202)
  3. 與《攝大乘論》相契合的,是《瑜伽師地論》的〈攝決擇分〉,如卷52(大正30•589a-b)說:「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p.202)
  4. 一切眾生本有無漏種子,而無漏種子非虛妄分別識自性,多少還有本有如來藏的形跡。也許為了這樣,《瑜伽論•攝決擇分》,《攝大乘論》改取了新熏說。但新熏無漏種,是「法界等流聞熏習」,「真如所緣緣種子」,「真如種子」,與法界及真如,有了不可離的關係。(p.205)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緣起法如何跟其他如力學﹐相對論等的“自然法則”區分﹖

佛教的緣起論通有情與無情,但以「有情的緣起」為中心

  1. 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7:
    「緣起」是佛法不共世間的特質
    有外道問佛說什麼法,佛就以「我說緣起」,「我論因說因」答覆他。這是佛法的特質,不與世間學術共有的,佛弟子必須特別的把握住他。
    佛教的緣起論,是以有情的緣起為中心
    緣起是因果性的普遍法則,一切的存在,是緣起的。這緣起的一切,廣泛的說:大如世界,小如微塵,一花一草,無不是緣起。扼要的說:佛教的緣起論,是以有情的生生不已之存在為中心的。佛說緣起,是說明生死緣起的十二鉤鎖。
    緣起的定義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即緣起的定義。
    緣起的內容
    「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純大苦聚滅」;這是緣起的內容。
  2. 《中觀今論》p.59 - p.60: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現今的佛教或古來的佛教,只有“四念處”解脫道的單一修法?

四念處在經典中曾說是一乘道,英國普林斯頓大學一位 Gethin 教授,以三十七道品為主的博士論文,對一乘道(以南傳為主),有唯一的道路、沒有岔路、…等五種不同的解釋。說唯一,並不是把其他可能都排除掉,從佛典看,八正道、四聖諦等也都是通往解脫之道。導師《成佛之道》中說,論師們討論三十七道品,是個別不同或彼此相通的,《大毘婆沙論》從其體性彙整為十類,譬如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都有精進的成分,是否有微妙的不同,莊老師從菩提比丘的翻譯中也有不同的用語。導師著作中特別提到,為何《阿毘達磨》中討論自相、共相、相攝等就是在分析法與法間彼此的關係。從這角度可以看出,唯一之路,不是排他或與其他無關,所以我們學習時,了解法的自相、共相、相攝的問題,就不會認為就此一個而其他的不是。

具體實踐的方法,《般若經》、《大智度論》中提到大乘的四念處,可與聲聞的四念處作比對。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聞思修的「修」與通常所說「修行」的「修」是否同義?

  1. 一般說修行的「修」並不一定即指的是修所成慧的「修」。
    修所成慧的「修」,梵文是 bhāvanā,是要「與禪定相應的智慧」才可稱為「修所成慧」,散心觀察還不能稱為「修所成慧」。
  2. 導師對「修行」的定義,也沒有侷限在「修所成慧」。
    如《學佛三要》p.16-p.19云:佛法中,從信仰到證悟,有「解」「行」的修學過程;「解」是了解,「行」是實行。佛法的解行有無量無邊,現在僅舉出扼要的兩點,加以解說。
    理解方面:一、「生滅相續」;二、「自他增上」。
    關於修行的方法,雖然很多,主要的不外:「淨心第一」和「利他為上」。
  3. 《大智度論》對「修行」之定義,也分成「狹義的定義」與「廣義的定義」二種。
    「狹義的修行」是指行六度;「廣義的修行」是「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所行皆名修行」。

    《大智度論》卷27(CBETA, T25, no. 1509, p. 262, c5-25)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導師為何未提及唯識學者對佛性的看法?

「一切眾生是否皆能成佛」之看法。可參見: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p.335-336

唯識與真常系的天臺、賢首、禪宗,有很多諍論。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如來藏,可以成佛。這在唯識學者看來,認為應該有所分別,因為佛性有二種:
一、理佛性:這是就真如法性而言的。真如──又名法界,此理佛性的圓滿清淨,故又名法身。
二、行佛性;成佛與否,須視有無無漏種子而決定。因為眾生的根性各各不一,有人是具有聲聞乘無漏種子的,有人是具足獨覺乘無漏種子的,有人具備成佛無漏種子的,也有人圓具三乘聖法無漏種子的;也有人沒有三乘聖法無漏種子,而祇有人天乘種子的,這便是所謂無性眾生,不能成佛的。從這一解說中,否認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可以成佛的教說。

唯識學者認為,就有無無漏種子的立場言,確有一分眾生沒有佛性,不能成佛的。具二乘種子,不具成佛無漏種子的,還是不能成佛的,這是唯識與如來藏學者的諍論處。

如來藏學者,是以「一乘為究竟,三乘為方便」的,因為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具足無量清淨功德,個個都可成佛。

而唯識學者與此相反,以「三乘為究竟,一乘為方便」,因為佛說一乘,祗是一種方便教說,有些眾生根本不能成佛,怎能說一乘是究竟的?在唯識學者的眼中,《法華經》因此也成為不了義的。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如何因應外界質疑導師是一家之言?

導師思想不外就是經論中的思想,一般人要看其根性而給予佛教的基本概念,世間正見就很受用了。若深入看導師思想特色,1.導師不是宗派的門徒,導師關心現實佛教與佛陀本懷的差距。2.導師與古德有什麼差別?導師對佛教史的理解與抉擇及佛法核心的掌握與古德是不同的,古德對佛經的了義不了義是會通的。導師不反對學術研究,但又與一般學者不同,尊重歷史演變的事實,也關心去煩惱等佛教的本質,有深厚的宗教情操。3.對大乘三系的抉擇,不論哪一學派都有完整的修行過程,我們是否底徹底了解與掌握去實踐,在這之前論其高低只是戲論而已。佛教有時代背景與適應不同的眾生,即使是《大乘起信論》也談波羅蜜的修學,而我們是否有做到極致?所以導師說,如果我們能依法而行,做到極致,即使不了義,但離究竟也不遠了,不至於背道而行。導師思想特色值得我們把握,在這基礎上,不必擔心說導師是一家之言或神格化。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頁面

訂閱 RSS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