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賢的判教

請問在不了義山頂想再攀了義山頂,是否得先下山再重上山?

  1. 「比喻」有它的局限性,僅能說明部分類似內容,無法面面俱到。例如《大品般若經》提到佛的座位名「師子座」,結果卻有人追問:是佛化作獅子?還是真的獅子來了?還是以金銀木石作獅子的像?龍樹菩薩回答如下:
    《大智度論》卷7〈1 序品〉 (CBETA, T25, no. 1509, p. 111, a28-b8)

    問曰:何以名師子座?為佛化作師子,為實師子來,為金銀木石作師子耶?又,師子非善獸故,佛所不須,亦無因緣故,不應來!
    答曰:

    1. 是號名師子,非實師子也。佛為人中師子,佛所坐處若床若地,皆名師子座。譬如今者國王坐處,亦名師子座。
    2. 復次,王呼健人,亦名人師子;人稱國王,亦名人師子。又如師子,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故,名人師子。

「藏通別圓」或「小始終頓圓」之間的差別?

釐清「判教」的幾個觀念

  1. 天台宗及華嚴宗有感於佛教典籍非常廣博,有些經典之間說法不太一致,有加以分門別類的必要,因而作了「藏通別圓」、「小始終頓圓」等不同的判教。除了「分門別類」之外,古德確實也作了一些「淺深的價值判斷」,從印順導師以下的引文即可瞭解這一點:
    《成佛之道(增註本)》(自序p.2):「臺賢大師們,統攝了全部佛法,而組成淺深的進修歷程,顯出彼此間的差別,又顯出彼此間的關聯。」
  2. 雖然有人依著這些判教作為「淺深的進修歷程」,但有多少人按此步驟進修的呢?因此太虛大師感嘆到:「賢臺雖可以小始終頓,藏通別圓,位攝所餘佛言,然既為劣機而設,非勝根所必須。縱曰圓人無不可用為圓法,亦唯俟不獲已時始一援之,而學者又誰肯劣根自居,於是亦皆被棄。」
訂閱 RSS - 台賢的判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