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2430 - 周日, 2012-01-15 14:30
丁四:諸法真實義,及證真實慧,無變異差別,是故無別乘。
wei2430 - 周日, 2012-01-15 14:27
乙三
丙一:佛身最寂滅,平等無分別。如彼摩尼珠,妙用利群生。
敘讚佛地功德,略依三身。一、「佛」自性「身」,也叫法身,是與一切佛法相應的,一切佛法所依止的。法身約圓滿覺證說,是出離了煩惱藏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圓明自在,究竟無上。從菩薩地修行以來,到達了『永離諸障,一切相不現行』,所以「最」為「寂滅」。約佛與佛說,「平等」平等。從佛而觀一切──依正,生佛,人法,智如,一切一切,都是平等的。法空性「無分別」,菩提也無分別,所以說:『如如如如智,名為法身』。法身的如智不可分別,如寶珠與寶珠的光明,不能分別為二一樣。經論中用種種的詞句,形容讚歎佛身,都不過彷彿而已。約利他功德說,「如」「摩尼」寶「珠」一樣,有微「妙」的神「用」,能「利」益一切「眾生」。摩尼珠,就是如意珠。能適應眾生的需求,出種種的寶物,滿足眾生的心。寶珠並沒有思惟,也不[P419]起加行,功用,只是自然如此。佛果的利益眾生,也是這樣。
丙二
丁一:法性所流身,念念現一切。佛事菩薩事,二乘眾生事;三世盡十方,依正悉無礙。於一現一切,一切入於一。
wei2430 - 周日, 2012-01-15 14:24
丁二:菩薩所修道,三祇歷十地。頓入與漸入,隨機有差別。
「菩薩所修」的「道」,是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六度,四攝。菩薩修行[P413]的時間,是「三」大阿僧「祇」劫。經歷的行位,約證入法界性來說,是經「歷十地」。這些,都已經在上面說到了。但還有一問題,需要解說。
wei2430 - 週六, 2011-12-31 21:43
己七:遠行於滅定,念念能起入;方便度熾然,二僧祗劫滿。
到了第七「遠行」地,那更深妙了。能「於滅」盡「定」中,「念念能起」定,也念念能「入」定。一般的入定出定,就是到了超作意位,也得有方便。而現在竟然念念能出能入。這不但是要入就入,要出就出,而且是入定就是出定,出定就是入定。這如《維摩經》說:『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120)。由定的深妙,依定的般若,也到了『無相有功用行』的境地。上面說過,初地以來,智證空性是無相的,但出了深觀,就是後得智,也還是有相現前(不要誤解,以為有相就是執著)。五地能難得的達到空有不二的無相行,六地進步到只要多修無相作意,就能無相現行,但總還是間斷的時間多。到了七地,就能無間斷的,無相現行了。[P409]
wei2430 - 週六, 2011-12-31 21:34
[P403]
己二:戒德滿清淨,名為離垢地。
第二地菩薩,在十波羅蜜多中,戒波羅蜜多偏勝,持「戒」功「德」,圓「滿清淨」。戒就是十善行,如《十地經》說:二地菩薩,自修十善,也教人修十善。以大乘心行來廣行十善,達到身口意業的圓滿清淨(116),不再如初地那樣,還有微細誤犯的戒垢,所以「名為離垢地」。
己三:發光地忍勝,慧火除諸冥。
在說明地地進修的功德中,有兩項進修歷程,調和在一起。約十地修十波羅蜜多來說,前六地是施,戒,忍,勤,定,慧。但還有是:初二三地,修布施,戒善,禪定,這是以大乘心行,來修共五乘的世間善法。四五六地,修三十七道品,四諦,緣起,這是以大乘心行,來修共三乘的出世善法。這樣,三四五的修道項目,就小有出入了。這只是為了安立十地階位,而作的善巧說明,其實是每一地都圓修一切法門的。所以這小小出入,不關大旨。初地──布施勝………修布施[P404]二地──持戒勝………修十善三地──忍辱勝………修禪定四地──精進勝………修道品五地──禪定勝………修四諦六地──般若勝………修緣起
wei2430 - 週六, 2011-12-31 21:26
丙三
丁一
戊一:初修菩提心,習行十善業;成就心不退,入於大乘道。
菩薩修學的法門,以菩提心為本,三心相應,修六度,四攝。由淺而入深,所以經論安立行位次第。如前頌所說:『漸歷於諸地』,現在來作一簡略的[P398]敘述。
wei2430 - 四, 2011-12-15 09:21
庚五:方便轉轉勝,法空性無二。智者善貫攝,一道一清淨。
解說般若波羅蜜多,順便略觀法海的波瀾,現在作一結束。
wei2430 - 四, 2011-12-15 09:12
壬二:無始習所熏,名為阿賴耶。由此有生死,及涅槃證得。
佛說如來藏,主要是以常住不變,自性清淨的法體,作為生死與涅槃的所依。如來藏在陰界入中,也就是在眾生身心中,所以如來藏說,不一定與唯識的阿賴耶識相結合。但是,眾生是一切由心的;阿賴耶識是所知依的根本識,所以自然地形成:依如來藏而有阿賴耶識,依阿賴耶識而有一切法的思想體系[P389]。自性清淨的如來藏,在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根本或中心)深處,所以到了《勝鬘經》,如來藏也就被稱做『自性清淨心』,與心性本淨說相合,展開了真心論的思想系。但這是真實心,是核心,心髓的心,切勿誤作一般的心。
wei2430 - 四, 2011-12-15 09:07
庚四
辛一 或以生滅法,縛脫難可立,畏於無我句,佛又方便攝。
再說真常唯心系。這是依如來藏──如來界,眾生界,自性清淨心等為本依的。如《如來藏》,《勝鬘》,《楞伽》等經,《寶性》,《起信》等論說。在印度及中國,這一系的宏揚,是比般若經論遲一些。
wei2430 - 二, 2011-11-29 23:49
辛三:緣起自相有,即虛妄分別。依識立緣起,因果善成立。
「緣起」而「自相有」的,就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是一切緣起法,但唯識[P380]大乘是以唯識為宗,所以依他起是以「虛妄分別」為性的,也就是有漏識(眾生從來沒有無漏現行)。識有八種,但『根本分別』,為一切法所依止的,是稱為『所知依』的阿賴耶識。「依」阿賴耶根本「識」為依,而「立緣起」所生的一切法。阿賴耶識,譯為藏識,含藏有無量種子。依種子生起現行──七識及相應心所,根,塵,器世界;一切法生起時,又熏習成種,藏在阿賴耶識裡。這樣,阿賴耶識為種子性,一切「因果」都能「善」巧地「成立」了。唯識學者是以自相有立一切法的,所以因果也是自相有的。阿賴耶識為種子性,名為『分別自性緣起』。如眼識種子生眼識,耳根種子生耳根,貪種子生貪,青色種子生青色,黃色種子生黃色,有漏種子生有漏,無漏種子生無漏。什麼種子生什麼現行,什麼現行又熏成什麼種子。這種種子性,稱為『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是自性生自性的因果觀。不過自種子而外,還要其他的現緣,才能生果,所以叫依他起。這可見依自相有種子,生自相有現行的唯識因果觀,與無自性空的因果觀,是怎樣的差別了![P381]
辛四:心外法非有,心識理非無。達無境唯識,能入於真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