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觀法師

佛和羅漢在證悟解脫上是沒分別的。如果真是要分﹐東方琉璃佛和西方阿彌陀佛也有分別?

  1. 圓滿一切福慧功德才能成佛,不圓滿的就不能稱為佛,所以佛與佛是無分別的,如(《成佛之道》p.18 - p.19)所說:

    智德,恩德,斷德──「三德」,一切佛都是平「等」的,都是「究竟」圓滿的。不能說甲佛願力大,乙佛願力小;或者說乙佛智慧高,神力大,丙佛要小些。因為如佛與佛之間,有大小、多少的差別,便有不圓滿的,不圓滿的就不能稱為佛。所以『佛佛道同』,『佛佛平等』。但從經典看來,佛的色身有大小,壽命有長短,國土有淨穢,弟子有多少,正法住世也不一致。要知道,這是佛的「方便示」現,為了適應眾生的根機,才有這種種「差別」。並非佛的真實功德不同,切勿妄生分別!

  2. 佛與阿羅漢是否無分別,這需要分別說。

何謂「菩薩位」(菩薩正性離生)?

  1. 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1 序品〉:「菩薩摩訶薩欲上菩薩位,當學般若波羅蜜。欲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惟越致地,當學般若波羅蜜。」(CBETA, T08, no. 223, p. 219, a26-29)
    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02〈2 歡喜品〉:「欲入菩薩正性離生,當學般若波羅蜜多;欲超聲聞及獨覺地,當學般若波羅蜜多」(CBETA, T07, no. 220, p. 7, c26-28)羅什譯的「菩薩位」,玄奘譯為「菩薩正性離生」,是指菩薩階位中一個特殊的階位(約在無生法忍前後),與一般的「菩薩地」(初地乃至十地)意義不同。
  2. 「正性離生」在《俱舍論》也有提到:

八地應該屬於修道位?

菩薩階位有多種說法:

《小品般若經》主要是談四種:初發心菩薩、久學菩薩、不退轉菩薩、一生補處菩薩。
《大品般若經》則談到兩類的菩薩十地:一類是〈發趣品〉沒有名字的十地,另一類是被稱為「共三乘的十地」,其名稱是: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
《華嚴經》也有提到菩薩十地,其名稱是: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華嚴經》的初地「歡喜地」已經入聖位了,但《大品般若經》〈發趣品〉的初地及「共三乘」的「乾慧地」都還沒入聖位,所以談菩薩階位時,首先要確定是談哪一種。
「共三乘的十地」,《大品般若經》僅列名稱,未說明內容,僅《大智度論》有作解說,如卷75(大正25,585c25-586b6)云:

此中佛更解得無上道因緣,所謂菩薩從初發心來行般若波羅蜜,具足初地乃至十地,是十地皆佐助成無上道。十地者,乾慧地等。

「住頂不墮,是名菩薩法位」的 “頂”與聲聞四善根的 “頂位” 是否同義還是同字異義?

「住頂不墮,是名菩薩法位」中所說的「頂」是「菩薩頂位」,與「聲聞頂位」不同。
「菩薩頂位」依 《大智度論》卷41的定義是:「於柔順忍、無生忍中間所有法,名為頂。」 (CBETA, T25, no. 1509, p. 362, a6-7)

《大智度論》討論到「頂、位、不生」之異同,如卷41云:「頂增長堅固,名為菩薩位。入是位中,一切結使、一切魔民不能動搖,亦名無生法忍。(CBETA, T25, no. 1509, p. 362, a13-14)

配合導師《大智度論筆記》[B003],p.108:「『頂』與『位』有前後,『位』與『無生法忍』同一事」,可知三者關係如下:

煖位、忍位都還是墮?

厚觀請問法友:
您說到:「《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認為,菩薩住頂不墮惡道,不取忍位,以忍決定種性,下一剎那(世第一法)即證得正性決定,見到位成就,聲聞法是煖位、忍位都還是墮,所以菩薩住頂不墮的「頂」,與南傳上座部菩薩道到行捨智的「頂」相呼應。兩者都共同強調了「頂」,南傳上座部的菩薩道在「頂」位不再往上修證才能構成「百千生終不墮惡趣」的可能。
我想請問的是:
  1. 四善根---煖、、忍、世第一法:為何「聲聞法是煖位、忍位都還是墮」?如果「頂不墮」,為何「忍位」卻會是墮?

「今是學時,非是證時」的「證時」為「證得阿羅漢時」?

從《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與《大智度論》皆可看到「我今學一切種智時,非是得須陀洹果證,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證時」等語句,因此,「證時」可能不必侷限於「證得阿羅漢時」。如下文,請參閱。
  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8(CBETA, T08, no. 223, p. 350, a17-b11)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摩訶薩不應空法作證。世尊!云何菩薩住空法中而不作證?」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具足觀空,先作是願,我今不應空法作證,我今學時,非是證時。菩薩摩訶薩不專攝心繫在緣中,是故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不退,亦不取漏盡證。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大善妙法成就。何以故?住是空中作是念:『我今是學時,非是證時。』

名假,受假,法假一定要照這次第修行?破三假一定要依次第嗎?

二乘的須菩提也是悟得「三假」
有關「三假」,略述如下:

《般若經》中佛命須菩提為菩薩說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說:「世尊!所言菩薩菩薩者,何等法義是菩薩?我不見有法名為菩薩。世尊!我不見菩薩,不得菩薩,亦不見、不得般若波羅蜜,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而佛讚許須菩提。《大智度論》是從「三假」來解說,從這意義來看,二乘的須菩提應該也是悟得「三假」,也是通達「諸法實相」的。

《般若經》談到了三假,而《大智度論》則安立修行次第,最後破法假而得諸法實相。
「觀受假已破除實有性與本有性,為什麼還要破法假?」依《大智度論》說,如果真正了解名字假施設,就能破名假;受假,「受」是依攬眾緣而成的複合物,譬如補特伽羅個體,如果了解這是因緣和合的假施設,就能破我執;法假,組成補特伽羅的五蘊當體即空,如果覺得一一法還有實在性,這是法執。依《大智度論》,若證得我空,就不會再執著一一法的實有。聲聞法開始不是廣觀一切法空,而是從無我、無我所(我空)下手,真能證得我空的,也不會執著法是實有的。

《大智度論》為何還要破受假到法假?個人覺得,強調法空、法假,是為了對治說一切有部所主張的「我空法有」。在修行上,能徹底證得我空的必然能破法假,但在說明上,這是要破除「我空法有」者對法的執著。
法假,如果由於順道法愛,也是必須破除的。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發心住」是否真正不退二乘?

「發心住」是否真正不退二乘,我想提供幾點供大家共同思考:

  1. 華嚴十住中的「發心住」原文如下,似乎還沒有明白提到「發心住不退二乘」。《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6:

覺受的"實在感"是否與"法空"的概念不符?

提問中的「實在感」是一種感覺,如果執受實在的自性就有問題。法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一切法空如化。《空之探究》明確說「如幻如化」有虛幻不實與緣起二義,譬如夢幻、泡影、鹿愛等,是可以眼見耳聞的,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

二乘學者也可能轉發菩提心,但對入無餘依涅槃,不受後有的解脫聖者而言,不受後有要如何修習利他菩薩道?

參見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82 - p.1183:

聲聞阿羅漢,生死已了,臨終入般涅槃,不可能長在生死中,怎麼能成佛呢?依《法華經》說,聲聞阿羅漢的涅槃,不是真的涅槃,只是休息一下。《妙法蓮華經》卷三,舉「化城喻」(大正九•二七中)說:

「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真)滅。……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

為不能精進直往佛道的,方便的說得到了涅槃,其實不是真涅槃,只是休息一下而已。聲聞涅槃的安息,《法華經》沒有充分的說明。竺法護所譯的《無極寶三昧經》卷上大正一五•五0七下說:

「想取泥洹,疑盡滅身而生死不斷。羅漢得泥洹,譬如寐人,其身在床,一時休息,命不離身。羅漢得禪,故是大疑」(究竟,還是沒有究竟)。

頁面

訂閱 RSS - 厚觀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