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觀法師

三乘共法中的菩薩乘是否異於大乘的菩薩?

  1. 先引導師原文如下:
    1. 《成佛之道》p.130:在這三乘共法中,「正化」的是「聲聞」乘;菩薩與緣覺,可說是旁化。因為在三乘共法的《阿含經》等,僅有二位菩薩:一、未成佛前的釋迦菩薩,說法時已經成佛,是說法的教主,並不是受教者。二、彌勒菩薩,在釋迦佛的法會中,受記作佛。如果說佛說三乘,那麼當前的菩薩行者,只有這彌勒一人而已。六(十)波羅蜜,那是古德(『先軌範師』)傳來的本生談,也不知道是給誰說的。

      緣覺根性,也並不太多。緣覺原是無師而獨覺的,是不用秉受教法的。但緣覺根性的大迦葉等,在釋迦佛出世說法時,也作了佛的弟子;總算在佛的聲聞弟子中,有些是緣覺根性。

      所以專從此土的釋迦佛法來說,主要是聲聞乘。

    2. 《成佛之道》p.243:「三乘共法的教化主機,是聲聞乘,上面已大略說到。第二是緣覺乘。」

《成佛之道》關於「二乘人能否回小向大」的立場

  1. 《成佛之道(增註本)》p.256 - p.257說:「二乘的學者,也是會發菩提心而入大乘道的:有的初學聲聞行,不曾決定,就轉學大乘;有的在聲聞中已得決定(忍位),或是已證入法性而得初果(須陀洹)以上的;有的已證第四阿羅漢果的;也有入了無餘涅槃,再發大心的。從佛法唯是一乘道來說,小乘本是大乘方便道,當然遲早要入大乘道的。」
  2. 我曾聽導師說過,《成佛之道》是通俗的開示,目的是鼓勵大家修學菩薩道,所以此處說二乘已得忍位或阿羅漢都可以再回小向大,是採取《法華經》的立場而說;如果真要論「二乘能否回小向大」,那是另一問題,導師會引經證作學術的討論。
  3. 現代禪溫金柯曾撰寫〈印順法師對大乘起源的思考〉,質疑導師說法前後矛盾。導師曾為文回應:「『通俗的論述』與『佛教史、學術的論述』有些不同,這不是矛盾,而是對象不同。」因此,導師著作中之所以會有看似不同的描述,應留意導師當時說法的對象,以及導師是站在什麼立場來解說這部經論。參見:(《永光集》p.193 - p.195):

二乘人能否回小向大?

有關二乘人能否回小向大的問題,之前因為諸多事情繁忙,一直沒有時間回應。今由於「留惑潤生」及《大智度論》提到:「有妙淨土,出過三界,阿羅漢辟支佛生在其中」等問題的提出,想在此提供一些看法,請參考。

  1. 「二乘人能否回小向大」是既古老又現代的問題,各學派見解不同,也牽涉到佛教史的問題,我於《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講義 p.1-p.4 列舉了許多資料,今再補充略述如下:
    1. 說一切有部:承認有「聲聞乘、緣覺乘、佛乘」,但認為修行者未得「四善根(煖、頂、忍、世第一法)」的「忍位」之前,還可以由「聲聞乘」轉為「佛乘」,不過一旦證得「忍位」之後就無法回小向大了!部派佛教的阿羅漢們自己承認,他們自己已經無法回小向大了!
    2. 初期大乘經:
      1. 《維摩詰所說經》等,也主張二乘無法回小向大,這是部派佛教以來一致的看法。

阿羅漢於他方淨土聞《法華經》成佛?

  1. 法友問:《大智度論》說:『有妙淨土,出過三界,阿羅漢辟支佛生在其中』,出過三界的二乘聖者,若不發菩提願心,是否能度流轉六道的眾生?
  2. 這是導師引中國吉藏大師之《勝鬘寶窟(卷中)》大正37. p.43.a 內之《大智度論》文句,與《大智度論》原文稍有出入(但意旨略同)。依此論意,並未敘及「若不發菩提願心,是否能度流轉六道的眾生」,惟或可推論:不發菩提願心,似難能度化眾生。
  3. 厚觀再補充《大智度論》原文出處如下: 《大智度論》卷93,大正25,714a1-25

「留惑潤生」有何經論依據?

這個問題非常複雜,因為牽涉到「惑」的定義,及各學派對「何時斷盡煩惱」看法不同, 所以各位老師與法友所談的內容可能有些出入,但我覺得無妨,正好可以腦力激盪,思考不同學派如何解答此問題。以下的說法主要是以《大智度論》為主,提供大家參考。

  1. 何時斷盡煩惱?
    1. 說一切有部認為:釋尊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時都是還沒斷盡煩惱的,一直到菩提樹下金剛喻定時才斷盡煩惱而成佛,換言之,說一切有部認為菩薩都是還帶有煩惱的。(南方上座部見解大致相同,但修菩薩道的時劫略有出入)
    2. 《大智度論》主張:菩薩得無生法忍,已斷盡一切煩惱,唯有習氣未斷盡,必須到成佛時才能斷盡習氣。
  2. 如何在三界度化眾生?
    1. 依說一切有部的說法,阿羅漢不受後有,所以入涅槃之後就不會再來三界潤生了!由於說一切有部主張菩薩都是未斷盡煩惱的,所以釋迦菩薩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時,都是以煩惱潤生而來三界受生。

「苦」與「苦諦」是不是相同?

《涅槃經》上說:凡夫有苦而無諦,聖者有苦有苦諦。

所謂「諦」,是正確真實、不顛倒的意思。四聖諦中,「苦諦」的行相包括「苦、空、無常、無我」。真能體悟「苦、空、無常、無我」,才算是真正體證「苦諦」。
難民好幾天沒飯吃,他感受到的苦比一般人強烈,但突然有人送來一些麵包,他還覺得很快樂呢。這樣所體會到的「苦」並不徹底,與聖者體會到的「苦、空、無常、無我」不同!
凡夫希望以少苦來取代大苦;聖者則是以智慧斷惑,根除苦因,苦因沒了,苦果也就不生了!

「感受到苦」,是不是一定能「知苦」?

《遺教經》說:「佛說苦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

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知苦」主要是針對這個來說,正如《大智度論》卷19所云:「四聖諦苦,聖人知實是苦,愚夫謂之為樂。」(CBETA, T25, no. 1509, p. 199, b11-12)

一般凡夫,遇到不如意時或許也會感受到苦,但不見得真能知苦,往往還以少苦為樂。正如一個人本來背60公斤的重擔,今減輕為40公斤,他心理還覺得很高興呢。其實,他還是背著重擔啊!《大智度論》卷19的比喻很生動:「四聖諦苦,聖人知實是苦,愚夫謂之為樂;聖實可依,愚惑宜棄。是身實苦,以止大苦故,以小苦為樂。譬如應死之人,得刑罰代命,甚大歡喜;罰實為苦,以代死故,謂之為樂。復次,新苦為樂,故苦為苦:如初坐時樂,久則生苦;初行、立、臥亦樂,久亦為苦。」(CBETA, T25, no. 1509, p. 199, b11-17)

外人常質疑:世間也有快樂,為何佛教要說「世間是苦」?

這是常見的問題,有必要正確把握佛陀的真義。一般說來,受有三種: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雖然佛教也承認有「樂受」,由於「一切行無常、變異、不久住」,故說「諸受是苦」。

如何不讓生活平順的人誤解佛教悲觀,而讓他們了解或接受世間多憂苦的觀念?

有關此問題,可參見本網站「佛法釋疑篇(切莫誤解佛教)」中的「人生是苦」的真正意義? 如導師於《佛法是救世之光》p.286 - p.288云

補充:

  1. 佛教說的「苦」是從「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這個觀點來談的。經典出處是《雜阿含經》卷17(473經):「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大正2,121a9-11)
  2. 儘管有些人生活條件很好,不知人間疾苦,但能保證到老都沒有病痛,沒有經濟壓力,都能平平安安、家庭和樂、沒有煩惱嗎?
  3. 引一段「崇高必墮落」(頂生王墮落)之經文僅供參考。

    (《成佛之道(增註本)》p.5):「在佛教傳記中,頂生王統一四洲,上升忉利天,與帝釋共同治理天宮,但末了墮落人間,不免憂愁而死。」

「聞所成慧」是否即是「正見」?

正見,有世間正見、出世間正見,正見是修學的引導也是完成,是徹始徹終的。
導師談「聞、思、修、證」時,在八正道中各有正見的詮釋,所以,正見並不局限於「聞所成慧」。如果從引文前後完整來看就不會矛盾。

  1. 「正見」在佛法的修學中是徹始徹終的,不但是末後的目標,也是開始的根基,遍於一切支中。
    1. (《佛法概論》p.226):三增上學是有次第性的:依戒起定,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脫。八正道的以正見為首,這因為正見(慧)不但是末後的目標,也是開始的根基,遍於一切支中。
    2. (《中觀今論》p.14 - p.15):如實的說:聲聞、緣覺、菩薩的中道行,都以出世的正見為主導的。依正見而後有信解,依正見而後能修行趣證,就是悟證了以後,也還是不能離此正見的攝導。故深觀雖共於三乘,在大乘中,仍是徹始徹終的,唯佛所究竟的。
  2. (《華雨集第二冊》p.23 - p.24):

頁面

訂閱 RSS - 厚觀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