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觀法師

七覺支的修習是否有其次第?

補充溫宗堃老師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依《雜阿含》,有:

  1. 漸次修(念->擇法->…捨):雜711雜723雜733

慧解脫•俱解脫阿羅漢各依何“定”而成就?

在《俱舍論》、《大毘婆沙論》等說一切有部的看法,對俱解脫的定義較嚴格,要有四禪八定以上的「滅盡定」阿羅漢才叫俱解脫。依《俱舍論》的定義,四禪八定與未到定都是慧解脫。定義的嚴格,主要是「俱解脫」的「俱」,必須是沒有慧與定的障礙(不是具足禪定與智慧,如果具足禪定與智慧,只能說是具根本定的慧解脫)。阿羅漢已沒有慧的障礙,如果達到滅盡定就沒有定的障礙,定與慧都沒有障礙才稱為俱解脫。

在北傳,初禪以上就可以得神通。(初禪至四禪之根本禪定)

補充:得滅盡定的阿羅漢才稱為「俱解脫阿羅漢」
依據說一切有部的看法,得滅盡定的阿羅漢才稱為「俱解脫阿羅漢」,其他得四禪八定或未到定的阿羅漢都名為「慧解脫阿羅漢」。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5:

慧解脫、俱解脫、心解脫的分別

  1. 關於「俱解脫」之定義,如依據說一切有部之講法:「得滅盡定的阿羅漢」才是「俱解脫」;若得「未到定」的阿羅漢,是「全分慧解脫阿羅漢」,得「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定」的阿羅漢,則是「少分慧解脫阿羅漢」。參見釋厚觀編《成佛之道》講義第四章p.111-p.113。
  2. 《成佛之道》p.240:俱解脫阿羅漢,不消說是能得「六通及三明」功德的。其他的阿羅漢,凡能得四根本禪的,都能修發三明、六通。
    阿羅漢與六通:
    1. 全分慧解脫阿羅漢(未到定):具漏盡通但無前五通。(如《雜阿含經》卷14(347經)〈須深經〉所說,大正2,96b-98a)
    2. 少分慧解脫阿羅漢(四禪八定):具根本禪者,可修發三明、六通。
    3. 俱解脫阿羅漢(滅盡定):一定具備三明、六通。
    ※三明阿羅漢:

修定應如何存心?

在五乘共法章(P117-124),提到三福行之一的修定時,導師說明「調攝於三事」段是引的《小止觀》五種調和中的調身、調息與調心 (另二為調食與調睡眠則看似等同於三乘共法章說的定方便 -- 「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二偈)。在大乘不共法章再提到修定時,一部份也看似引的《小止觀》––如「念息數隨止,非風非喘氣」是。看起來修定的方法可以說是五乘所共的,不同的只是存心 –– 世間法主要是生天,聲聞法是依定發慧而至解脫,而菩薩法呢?雖說「是道內外共,由觀成差別」,然而「觀」是重般若的,是「知」的,這與「情」的大悲心有何關連呢?《學佛三要》p97說「有菩提心作根本,修禪即成大乘禪,修慧即成大乘慧,一切皆是佛道資糧。」這樣,是否大乘的修定也得「有菩提心作根本」了?

《瑜伽師地論》於菩薩地「六度」中的禪波羅蜜,多說「如聲聞地中說」,可以說,修定的方法是大小乘甚至外道所共,由於發心的不同而有外道定、聲聞定或大乘定的區別。

到底是「定中作觀」?還是「出定作觀」?

這問題可能沒那麼容易作結論,南傳的說法比較統一,北傳或大乘的三昧是可以「定中作觀」,雖名為三昧而內容是智慧,可能是學派不同的說法,我們可以再多搜集資料來確定。

導師雖曾說以定的餘勢修觀,但很多著作中都還是說「定中作觀」,有人請教導師這問題,導師還是說「定中作觀」,這可能是學派間的差異。

慧解脫阿羅漢所得的禪定為何?

  1. 能引發無漏慧的禪定有九地:未到定、中間禪、四種根本禪、前三無色定。要引發無漏慧,至少要依「未到定」才能引發。
  2. 須深經所提到的慧解脫阿羅漢其實是有得「未到定」的,參見《大毘婆沙論》卷110(大正27,572b-c)

    「如契經說:………時有五百應真苾芻,蘇尸摩前自讚己德: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蘇尸摩曰:仁等所證依何定耶?為初靜慮為乃至無所有處耶?諸苾芻言:我等所證皆不依彼。蘇尸摩言:若不依彼,如何得證?諸苾芻曰:我等皆是慧解脫者。時蘇尸摩聞已,忙然不識所謂,便作是念:脫我親友問此義者,我當云何。還詣佛所問如是義。世尊告曰:蘇尸摩當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蘇尸摩曰:我今不知何者法住智,何者涅槃智?佛言:隨汝知與不知然法應爾。時蘇尸摩不果先願,然彼五百應真苾芻依未至定得漏盡已後,方能起根本等至。」

何謂定心相應?

  1. 據我的理解,定心相應最好是初禪以上的七依定,或至少要未到定才能引發無漏慧。舉幾段文如下,請參考。
    1. (《成佛之道(增註本)》p.204):如從一般的散心,漸修而入定境時,第一是未到定,那是初禪根本定以前的,是將到初禪而還不是初禪的近分定。
    2. (《成佛之道(增註本)》p.205):在這四禪,八定中,最後的非想非非想定,定心過於微細了,心力不夠強勝,不能依著他而修發真實慧。所以「能」夠「發真慧」的,「佛說」只「有七依」定,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七定。但最初的未到定,也是可以發慧的;這是初禪的近分定,所以就攝在初禪中。
    3. (《成佛之道(增註本)》p.331 - p.332):若得輕安樂,是名止成就。

初禪以上的近分定能否引發無漏慧?

為何「初禪以上的近分定」無法引發無漏慧?可從以下幾點來談:

  1. 眾賢造《順正理論》卷78,大正29,765b15-19

    唯初近分亦通無漏,皆無有味,離染道故。上七近分無無漏者,於自地法不厭背故。唯初近分通無漏者,於自地法能厭背故;此地極鄰近多災患界故;以諸欲貪由尋伺起,此地猶有尋伺隨故。

    四禪與四無色定各有近分定與根本定,唯有初禪之前的近分定能引發無漏慧,特別安立了一個名稱叫「未到定」或「未至定」。依據《順正理論》的解釋,「未到定」能引發無漏慧的主要理由:「未到定」於自地法能厭背而不味著;「未到定」離欲界最近,極鄰近多災患界故。

一定要具備四禪的基礎才能進一步來修習四無量定嗎?

《大毘婆沙論》的喜無量只能到二禪,因為三禪是離喜妙樂。

《大智度論》卷20,大正藏25冊,p.211c5-17:「慈心…福極遍淨。…悲心…福極虛空處。喜心…福極在識處。捨心…福極無所有處。如是四無量,但聖人所得非凡夫。」這是聖人所得,如果是凡夫的話,可能無法得到那麼高的階位。

是否四禪以後修四無量心,兩者階位不一定誰高或低。依《婆沙論》不一定四禪以上才修四無量心。再者,四無量心初修的階段,可以先觀親近的人,次觀中間的,再觀怨敵,也能產生慈心,如果有四禪基礎,對怨敵還有怨心嗎?如果無量的定義是擴展到遍遠,就必須有禪定才能到達無量。所以,如果是初修,不一定要有禪定基礎;如果要達到「無量」的標準,就必須有禪定基礎才會落實。

起修不一定要四禪,而成就四無量就一定要有禪定,經典上的排序為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

「止」與「觀」有無前後的次第?

導師「先止後觀」的「觀」較強調以「止」為依的無漏慧,「先觀後止」的「觀」用法可能類似於五停心觀、數息觀,「觀」的重點不在慧而是修定的方法,但這不一定是阿含的講法。

「先觀後止」也有一種可能,聖者以「未到地定」成就無漏慧而見道,得初果、二果,再修「定」得三果,這裡的「止」應該是「根本定」,而「先止後觀」的「止」是可以引發無漏慧的「未到地定」。可以再參考《增支部》註解書如何解說「止觀」修行的四種情形。

「毘缽舍那」不一定是無漏慧的「觀」,如「緣起觀」,若不是分別抉擇而只是安止於所緣的是定,「數息觀」開始是觀呼吸而得定,在起觀慧時有個轉折,如《瑜伽師地論》有為何觀呼吸?呼吸由何而來?進一步觀五蘊的無常、無我而引發無漏慧。

頁面

訂閱 RSS - 厚觀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