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觀法師

為什麼要修禪定?

印順導師於《華雨集第三冊》p.151 - p.157又提到了四個理由。
為什麼要修定,修定有什麼功德?經論中說:有「四修定」:一、為了「現法樂」(住);二、為了「勝知見」;三、為了「分別慧」;四、為了「漏永盡」。為了得到這四種功德,所以行者要修禪定。

在家眾能不能讀出家律典?

有關在家眾能不能讀出家律典,大體可從以下幾點來談:

  1. 嚴格說來「出家律典」包含「比丘、比丘尼戒」與「沙彌、沙彌尼戒」。若是「沙彌、沙彌尼戒」的話,在家眾也是可以研讀的。
  2. 佛世時已有半月半月誦戒,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分開誦。誦戒時主要分兩部分:(一)「羯磨」:如有犯戒者,必須先行發露懺悔.....等。(二)「誦出戒文」:當時主要是靠背誦(可能還沒有文字),由一人代表誦出。
  3. 比丘「羯磨」時,必須先清場,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居士等不得在場。由於在「羯磨」時已經清場,「誦出戒文」時他們通常是不在場的,因此居士等是無法聽聞出家戒律的囉。同樣的,即使是出家眾,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也是無法聽聞比丘戒的。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爲什麼說出家戒以不婬戒為先?

「出家戒以不婬戒為先」、「在家戒以不殺戒為先」。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方面來回答:

  1. 出家比丘戒的次序:淫、盜、殺、妄語。所以說:「出家戒以不婬戒為先」。
    在家五戒的次序是:殺、盜、淫、妄、酒。所以說:「在家戒以不殺戒為先」。
    這是很單純地從佛制戒的次序來看,就是如此。
  2. 如果要問:佛為何制出家戒以不婬戒為先?
    答:既然是出家了,與在家最大的不同,就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如果出了家還不戒淫的話,則與在家沒什麼差別。

    如果要問:佛為何制在家戒以不殺戒為先?
    答:從一般「普遍」的在家眾來說,有些正人君子不會去犯「邪淫」與「偷盜」的。而且,「殺戒」所犯的罪最重,也最受人譏嫌,如果受了在家戒還犯「殺戒」(特別是殺人),那與一般未受戒著還有什麼差別?
    出家眾的重戒之一「大妄語」是未得禪定或果位,卻自稱證得禪定、果位;這與五戒中的「妄語」有些不同。一般的在家眾較少自稱證得禪定、果位的,即使「大妄語」妄自尊大,相信他的人也不多,影響較有限。所以佛制戒並不以「妄語」、「大妄語」為先。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中陰身"說法在佛教史中是否出現較晚?或僅密宗有此一說?

《大智度論》有提到「中有」,可以參考。參見《大智度論》卷12,大正25,149b-c

問曰:身有二種:麁身及細身。麁身無常,細身是神,世世常去入五道中。
答曰:此細身不可得。若有細身,應有處所可得,如五藏、四體一一處中求,皆不可得。
問曰:此細身微細,初死時已去,若活時則不可求得,汝云何能見?又此細身,非五情(*根)能見能知,唯有神通聖人,乃能得見。

答曰:若爾者,與無無異。如人死時,捨此生陰,入中陰中。是時,今世身滅,受中陰身,此無前後,滅時即生。譬如蠟印印泥,泥中受印,印即時壞,成壞一時,亦無前後。是時,受中陰中有,捨此中陰,受生陰有。汝言細身,即此中陰,中陰身無出無入。譬如然燈,生滅相續,不常不斷。

佛言:「一切色眾,若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皆悉無常。」汝神微細色者,亦應無常斷滅。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生前如有善行或有人助念,聽聞佛號心生歡喜,卻於地獄中受極大苦時有懺悔意,是否可以因隨(憶)念轉生善處?

一般來說有三種懺悔:作法懺、取相懺、無生懺,分別與戒、定、慧相應。與慧相應就是見到空性,煩惱的根斷了,能重報輕受,或煩惱緣缺而不受報。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導師說臨終一善念亦可隨善念往生善處,請問這與其他宗教之「惡人臨刑前受洗,因信得救」的分別為何?

「隨善念往生善處」,導師的前提,是沒有很重的善業或惡業,沒有很好或很壞的習性,這時就隨善或惡的憶念而往生善趣或惡趣。講義引用〈分別業報經〉,佛對阿難尊者提及「有人為惡卻往生善道」,這是今生所造的惡業尚未成熟,而過去生的善業現在成熟,先成熟的先受報;也可能是臨終時的善念非常強而往生於善道。阿難尊者覺得奇怪,臨終時極短的善念竟然能勝過百歲的行業,佛陀說當他的憶念強到如火如毒時才有可能,如果臨終只是稍微的善念,力道不強或是平常惡業重的,是不容易往生善趣的。

參見《大智度論》卷24(CBETA, T25, no. 1509, p. 238, b15-27)

如《分別業經》中,佛告阿難:「行惡人好處生,行善人惡處生。」
阿難言:「是事云何?」
佛言:「惡人今世罪業未熟,宿世善業已熟,以是因緣故,今雖為惡而生好處。
或臨死時,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好處。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一個佛的化區,有多少位梵天王?

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化區。(《佛光大辭典(一)》p.523.2 - p.523.3)

三千大千世界:係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觀。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謂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環繞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稱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禪天至大地底下之風輪,其間包括日、月、須彌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為集,而形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所集成,故稱三千大千世界。然據正確推定,所謂三千世界實則為十億個小世界……。又於佛典之宇宙觀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領域,故又稱一佛國。〔觀無量壽經卷十二、俱舍論卷十一、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二、往生要集卷八十四〕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為何導師認為「共下士法」以「念死」為入道要門似有所偏?

正如導師於《成佛之道》序p.4所說:以二乘法為本的傾向,宗喀巴大師也不能免,所以他說的共下士法,把「念死」作為入道的要門。其實,不念死,未嘗不能熏修人天善業。這樣的下士道,雖順於厭離的二乘,但不一定順於悲濟的大乘道。對於這,(太)虛大師深入佛乘,獨具隻眼,揭示了如來出世的真實意趣 ──教導人類,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廢世間資生事業,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厭離(如念死)為初學的法門。

《大智度論》說明有了大悲心與空性見,那學習一切法都是菩薩法。因為《大品般若》、《大智度論》說菩薩要遍學一切法門,連二乘的三解脫門(涅槃門)也要修學,但不急著證入涅槃。不過,一般人初學者還未具足大悲心與空性見,開始就以「念死」為入門,容易順於厭離的二乘,但不一定順於悲濟的大乘道。所以太虛大師與導師在這一點上,與宗喀巴大師看法不同。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十六分之一」有何特殊意義?

「十六分之一」是佛典中常用的譬喻,如《大智度論》說:「聲聞法中,常以十六不及一為喻;大乘法中,則以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為喻)。」

  1. 《大智度論》卷35(CBETA, T25, no. 1509, p. 320, b9-19)
    「譬喻有二種:一者、假以為喻;二者、實事為喻。今此名為假喻。所以不以餘物為喻者,以此四物叢生稠緻、種類又多故。舍利弗、目連等比丘滿閻浮提,如是諸阿羅漢智慧和合不及菩薩智慧百分之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問曰:何以不但說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而說百分、千分不及一?
    答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者,是其極語。譬如人有重罪,先以打縛楚毒,然後乃殺。如聲聞法中,常以十六不及一為喻;大乘法中,則以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頁面

訂閱 RSS - 厚觀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