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Skip to search
Login links
Login
Register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toggle
主選單
法音宣流
佛典故事
導師著作答客問
法海涓滴
聞思隨筆
網路讀書會
佛法討論區
次選單
佛學問答集
網路芳鄰
關於我們
檔案下載
公告事項
您在這裡
首頁
»
使用者帳號
»
使用者帳號
DR
使用者帳號
主要索引標籤
註冊新帳號
(作用中頁籤)
登入
索取新密碼
使用者名稱
*
可以使用空格; 除了半形句點、連結線和底線 (. - _) 之外,不可使用其他符號。
電子郵件位址
*
一個有效的電子郵件地址。所有由系統發出的電子郵件將寄往此地址。這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並且只在您想要取得新密碼、接收消息或通知時,我們才會用此電子郵件地址寄信給您。
CAPTCHA
這個問題是要驗證您並不是自動化程式,以防止本站被貼入大量廣告。
Leave this field blank
導覽
HELP
搜尋
聯絡
新增內容
最新文章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Accelon 2017 可全文檢索)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CBETA Online 版) [
全文檢索說明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光碟
[
來源網站
]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CBETA 光碟,包含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
導師著作參考書目標示格式
書籍版本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V5.0 版
最新回應
行善與度眾
37 分鐘 38 秒 前
自度和度他
1 小時 25 分鐘 前
空不等於沒有
30 分鐘 51 秒 前
開悟是什麼?
7 小時 35 分鐘 前
植物沒有佛性,不能成佛
9 小時 8 分鐘 前
如何斷一切「有為之法」?
10 小時 58 分鐘 前
「空無一物」並非斷滅論
11 小時 36 分鐘 前
滅「世間萬有」得「妙有」
12 小時 4 分鐘 前
「空」的本身空不空?
11 小時 59 分鐘 前
一切法 即 有為法
2 天 2 小時 前
法音宣流
大智度論要義 165:如何增益精進(中)
大智度論要義 164:如何增益精進(上)
大智度論要義 163:精進的利益
大智度論要義 162:非僅以福德得佛道,要須精進求定慧
大智度論要義 161:精進的要義:斷惡修善
大智度論要義 160:三種行清淨,具足忍波羅蜜
大智度論要義 159:於十四無記觀察無礙,是為法忍
大智度論要義 158:留惑潤生,忍煩惱而不斷盡之方法
大智度論要義 157:菩薩為何要留惑潤生
大智度論要義 156:忍寒熱、飢渴、老病死等非心法
‹ 上一頁
2 of 18
下一頁 ›
more
佛典故事
佛典故事 181:積習成性,習性難改
佛典故事 180:佛知眾生愛好不同,善巧引導度化
佛典故事 179:殺人魔指鬘與鈍根周利般陀伽皆得度
佛典故事 178:同樣是人,為何業報各有不同
佛典故事 177:臨終惡念如火如毒,勝百歲行力
佛典故事 176:舍利弗不願度百歲老人,佛一度便悟道
佛典故事 175:四類朋友
佛典故事 174:大醫與小醫的差別
佛典故事 173: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佛典故事 172:婆羅門貪吃白餅,悔不當初
‹ 上一頁
2 of 20
下一頁 ›
more
導師著作答客問
有的說:這不是清淨依他分,是依他清淨分。 這句話怎麼解釋?
「於我法中除鬚髮」之解讀
中觀論頌講記: 即有即空
不大妄語戒出家眾比在家更嚴格?
「四念處」是「念」或「慧」?
法住智涅槃智以及甚深有滅涅槃知見相關問題- 《 空之探究》第三章
玄奘譯本: 以無性為自性
五法是道
由緣起事相直見緣起法性?
再次 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
關於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般若經
對經部涅槃說教導的理解正確否?
般若波羅蜜經
4問經部的涅槃說
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
攝大乘論講記p169~170
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
請問不相應行法
請問「不如所取有」的意義
導師在般若經講記中說「不要以為這是大乘不共妙門!」是指般若道共三乘?
而且都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念佛成就,佛悉現前者,非是「現量」、「性境」乎?
請問「非迦旃延子比也」之真義?
大乘廣五蘊論
1 of 14
下一頁 ›
more
法海涓滴
慈濟人與靜思弟子
戒律的中道立場
人文主義的中道精神
中道平衡的學術研究
佛弟子與佛教徒
利他主義與人文主義在佛教中的相即互攝
方便與究竟之治標與治本
廣弘小乘即是實踐大乘
「自焚」的佛教倫理學反思
命格與運勢
‹ 上一頁
2 of 88
下一頁 ›
more
聞思隨筆
三法印與生活
判定佛法真實義之準繩──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略談龍樹中論的復古精神及中觀思想在現代生活的省思
參訪(五):二OO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嘉義妙雲蘭若)
參訪(四):二OO一年七月十六日(台中華雨精舍)
參訪(三):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九日(台中華雨精舍)
請示導師「無生法忍菩薩忍而不證」及「法住智與涅槃智」疑難問題
參訪(二):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四日(台中華雨精舍)
參訪(一):一九八三年六月十四日(台中華雨精舍)
第二篇 參訪善識
‹ 上一頁
4 of 8
下一頁 ›
more
新的討論版主題
《空之探究》裏的這段經文出處?
諸法「實相」長什麼樣子?
四禪出現的「捨」是何義?
「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所表達的意思
「我」僅僅只是一種幻覺
更多
主選單
法音宣流
佛典故事
導師著作答客問
法海涓滴
聞思隨筆
網路讀書會
佛法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