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講記-庚二 偈頌

庚二 偈頌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清淨持戒者,無垢無所有;持戒無憍慢,亦無所依止;持戒無愚癡,亦無有諸縛;持戒無塵污,亦無有違失。持戒心善軟,畢竟常寂滅,遠離於一切,憶想之分別,解脫諸動念,是淨持佛戒。不貪惜身命,不用諸有生,修習於正行,安住正道中,是名為佛法,真實淨持戒。持戒不染世,亦不依世法。逮得智慧明,無闇無所有,無我無彼想,已知見諸相,是名為佛法,真實淨持戒。無此無彼岸,亦無有中間,於無此彼中,亦無有所著;無縛無諸漏,亦無有欺誑,是名為佛法,真實淨持戒。心不著名色,不生我我所,是名為安住,真實淨持戒。雖行持諸戒,其心不自高,亦不以為上,過戒求聖道,是名為真實,清淨持戒相。不以戒為最,亦不貴三昧,過此二事已,修習於智慧,空寂無所有,諸聖賢之性,是清淨持戒,諸佛所稱讚。心解脫身見,除滅我我所,信解於諸佛,所行空寂法,如是持聖戒,則為無有比。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於淨智,已得淨智者,具足清淨戒』。

說了上面清淨持戒,那「時世尊」為了要顯示「明了此」清淨持戒的深「義」,所以又重「說偈言」。偈,即伽陀,為印度文學中的詩歌體。凡經中先長行直說,又以偈重說,使意義更顯了的,稱為重頌,屬於十二部經的祇夜。佛在這裡所說的重頌,都是顯了清淨持戒,凡九節,可分二段。

第一段,直據持戒以明清淨:一、如來所說的「清淨持戒」,到底是怎樣的呢?「無垢」污雜染,清淨得都「無所有」。這樣的了無纖毫可得的清淨「持戒」,「無憍慢」心,不會以自己能持戒,或有功德而起憍慢的;心也「無所依止」,不會落入任何窠臼。這樣的清淨「持戒,無」煩惱根本的「愚癡」──無明,也「無有」依無明而起的「諸縛」,煩惱都是繫縛。持戒非常清淨,不但不犯罪,也「無」少少「塵污」的沾染;對僧眾的規制,也「無有違失」。這樣的「持戒,心善」調伏柔「軟」,能成法器。安住於「畢竟常寂滅」中,能「遠離於一切」的「憶想」「分別」。心不為戲論所動,所以能「解脫諸動念」。經上說:『動即為魔縛,不動為法印』。這樣的離念安住畢竟寂滅,才「是」清「淨持佛戒」者。二、清淨持戒的,「不貪惜」自己的「身命」,一心為道,不會因愛著自己而作種種非法,這約不貪愛現身說。「不用諸有生」,約不貪愛未來說。有是欲、色、無色三有,生是胎、卵、濕、化四生。眾生的造作,凡夫的持戒,都是為了未來的果報──有生。清淨持戒,是不為這些生死法的。唯「修習於正行」──八正道行,不向生死,而住心寂滅。不著現未身命,一心「安住正道中」的,「是名為佛法,真實淨持戒」。三、清淨「持戒,不染」著「世」間生死,也「不依」如幻錯亂的「世法」。不染不依,「得智慧」的光「明」,自然「無」愚癡黑「闇」。「無所有」相──無法相;又「無我」相,「無彼」相──無人相。人相與法相都不可得,「已知見諸」法的真「相」,如說:『一相無相,所謂實相』。這樣,「是名為佛法,真實淨持戒」。四、戒為波羅蜜,能登彼岸。但在清淨持戒的,「無」生死的「此」岸可著,也「無」涅槃「彼岸」可住。在生死與涅槃,彼此二岸的中間,或以煩惱為中流,或以戒等道為中流。既不著生死,不住涅槃,也「無有中間」可住。這樣的兩邊不著,中道不留,所以說:「於無此彼中(間),亦無有所著」。心地清淨,「無」種種繫「縛」,「無諸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心無煩惱,正見一切而「無有」虛妄「欺誑」的亂相,「是名為佛法,真實淨持戒」。五、清淨持戒的,「心不著名色」,即不著精神與物質的一切境相;內心又「不生我我所」執見。這樣的不著境相,不起執見,也就是總結上來的廣說,「是名為安住,真實淨持戒」了。

第二段,約持戒而進求究竟以明清淨。六、清淨持戒的,「雖行持諸戒」,如比丘、比丘尼戒等,而謙下柔和,「其心不自」以為「高」而起憍慢。也「不以」持戒「為」最「上」的。不以自己的持戒為了不起,不以受持的戒行為究竟,這就能進一步的,超「過戒」行而上「求聖道」。寬泛的說,戒定慧都是聖道;徹底的說,唯有無漏慧才是聖道。佛法出世解脫的聖道特質,就在於此。如清淨持戒而又能進求聖慧道的,「是名為真實清淨持戒」者的德「相」。七、持淨戒的,不但「不以戒為最」上,也「不貴」重「三昧」。三昧是梵語,義譯等持,即正定。戒是世界悉檀,定是共世間學。如沒有中觀相應,都只是世間生死法,那有什麼可貴呢?所以,能超「過此」戒定「二事」,而「修習於智慧」。這不是世俗的事相的智慧,是勝義觀慧,以觀一切法畢竟「空寂無所有」為法門的。如能證入空寂無所有,那就是三乘「諸聖賢之」聖「性」。能這樣,才「是清淨持戒」,為十方「諸佛所稱讚」。八、這樣的依戒而修慧,在智慧「心」中,即能「解脫身見」。不為我見所繫縛,且更能「除滅我我所」而不起。這樣的無我慧,能深徹「信解於諸佛所行」的「空寂法」。這樣的「持聖戒」,「為」一切中最上妙的,「無有比」的了!九、末了,總貫這一意義說:「依戒」修定,能「得三昧」;依「三昧能修」勝義觀「慧」。與定相應的,名修所成慧。「依因」此「所修慧」,能「逮得於淨智」──無漏的聖智。「已得淨智」的,能所並寂,才是「具足清淨戒」。

從如來的重頌來說,如來讚揚道共戒,而確認為應依戒而定,依定而慧,三學的次第增上不可廢,但不宜拘守於戒定。這樣的圓滿清淨持戒,顯示了戒學與慧學的合一,法毘奈耶不二。這樣的戒,才是正法,才是如來所稱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