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與信仰的分際

一般學者學術研究主題的選定大致有兩種:一是自己想做的研究主題,另一是別人希望你做的。自己想要做的研究是自動自發,盡一切可能去收集和閱讀相關材料,以及進行深度的思考探索,而別人希望你做的,或是因為人情所託,或是有利可圖等,勉為其難的交差了事。

就像一個佛教學者,原本有特定研究主題(例如探討敦煌文獻),但是其他的佛教團體希望其做自己師父的思想,或者研究自己所闡揚的宗派經典,此時不管是私情所托,或者覬覦經費補助等,皆被動轉向興趣以外的研究。

主動與被動之間,雖然動機不同,但只要認真用心,做出來的成果品質都會是好的。主動是由於自身的愛好,被動是因為承諾或者不好拒絕,然真正的研究而言,還是以自身的關懷為主,才可以長長久久,不受外界影響而動搖。

現今一些佛教團體,累積相當的財力資源,提供學者一定的經費支助,來研究自身師父的思想,或者其宗派相關的經典文獻。如果其本身具有重要研究價值,自可以做出豐富的研究成果;相對的,如果乏善可陳,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最後似只能應付了事、草率交出研究成果。

一個師父的偉大在於其自身就很偉大,而不需要他人歌功頌德才變得偉大,就像印度的龍樹、無著、世親,或者中國的智者、吉藏、玄奘等,智見與事功卓然有成,不需要誘之以利自然而然研究成果源源不絕。

 

貧瘠的土壤,再怎麼樣努力灌溉,也不會開出美麗的花朵。徒弟們對師父的一片孝心是可以肯定,但人各有志也各有貢獻,不能因為弟子一片孝心,或者信眾的護教情感,就把師父抬得過高,這樣的言過其實乃是違背學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