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性空」與「因果」之常

姓名或匿稱: 
Luther Liu

請問:「緣起性空」與「因果」之定律是不變的,是永恆的,故是「常」。如此會便與三法印之諸行無常與諸法無我有衝突?

Comments

一、普遍真理(緣起法)乃是超越時空的,非佛所創,人人皆可依「法」自覺

 

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雜阿含296經》)

 

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雜阿含299經》)

 

二、在此人間,釋尊於「正覺之夜」悟證「緣起法」究竟苦邊(自身先徹悟斷盡煩惱)之後,才為眾「開示、顯發」(真理之道),乃是「從宗(禪)出教」:將自己甚深「止觀思」的體驗,以四聖諦緣起)之聖,為「聲聞」弟子,轉正法輪。

 

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純大苦聚集。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雜阿含287經》)

 

三、佛法是通過「一一法」(六根觸對境界的實際生命經驗)上體證的。佛陀於《雜阿含223經》開示:「我不說一法不知、不識,而得究竟苦邊」,其「所知所識」的「法」就是「六根」觸對境界的「緣起法」,而且必須在「根、境、識」和合的當下「不貪喜樂、不起憂苦」。佛陀並於《雜阿含321經》指出「一切法」的定義,乃是「五蘊、六處、六界」的現實生命經驗,除此之外,均屬「戲論、概念」,而無其他一法可立、境界可安(「但有言數,增其疑惑,非其境界」)。

    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說一法不知、不識,而得究竟苦邊。云何不說一法不知、不識,而得究竟苦邊?謂不說於眼不知、不識而得究竟苦邊,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亦復不說不知、不見而得究竟苦邊。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雜阿含223經》)

 

佛告婆羅門:「眼及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苦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為一切法。若復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法,我今捨更立一切法者,此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雜阿含321經》)

 

四、佛法所說的「(緣起)三法印」真理,不是「概念」抽象的,而是生命的「如實體驗」。生命存在的一切,佛法的定義稱為「有」,如《雜阿含296經》所說的「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緣起「真理」並非孤立於「緣生法」而獨自存在。「無常,無我」是建立在「一切行」及「一切法」的「因緣法」上,如《雜阿含262經》所示,《雜阿含11經》也如是說:「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

 

 「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雜阿含》262經)

 

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雜阿含11經》)

五、聲聞佛教所說的「(緣起)三法印」等同於大乘佛法的「一切法(緣起)空性」

《雜阿含》262經:「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9:「諸行皆無常,諸法悉無我,寂靜即涅槃,是名三法印」

  《大智度論》卷32〈1 序品〉:「佛說三法為法印:所謂一切有為法無常印,一切法無我印,涅槃寂滅印。」

 

《大智度論》卷22〈1 序品〉:問曰:佛說聲聞法有四種實,摩訶衍中有一實,今何以故說三實?答曰:佛說三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復次,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以是故,摩訶衍法中,雖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無相即寂滅涅槃。

 

六、如上所引,尋求一個獨立於「緣起(生)」,而「實有、獨存」的【「緣起性空」與「因果」】之「定律」,乃是邪見戲論。因為離開「(即)緣起」的存在,並無「性空」可得。所以龍樹菩薩總結的教示:「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這樣的「空」是不存在的!所以「緣起性空」與「因果」之定律,與三法印之「諸行無常與諸法無我」有衝突,這個命題,並不存在!

 

七、是故,導師於《佛法概論》的「自序」(第2頁),懇切的開示:「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篤行為主,而達到深奧與究竟的。」因為重視身心篤行的「思擇與現觀」的「五蘊、六處、六界」生命經驗,導師嚴正地抉擇批判:「重視經驗的事實,佛教這才與奧義書(的「梵我合一」及「真心梵我」)分流。」(如下所引)

理性的思辨與直覺悟證,為佛教解脫論的重心。佛教解脫道的重智傾向,即由於此。然而,深刻的了解他,所以能徹底的批判他。釋尊把理性的思辨與直覺證悟,出發於現實經驗的分析上。奧義書以為自我是真常的,妙樂的;釋尊卻處處在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古人說:「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很可以作為釋尊根本佛教的注腳。他們以為是常住的,妙樂的,唯心的,是自我的本體。釋尊看來,簡直是幻想。反之,自我的錯覺,正是生死的根本。因為從現實的經驗出發,人不過是五蘊、六處、六界的和合相續,一切在無常變動的過程中,那裡有真常妙樂的自我?完整的佛教體系,出發於經驗的分析,在此上作理性的思辨,再進而作直覺的體悟所以說:「要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雜阿含卷一四‧三四七經)。重視經驗的事實,佛教這才與奧義書分流。 (<<以佛法研究佛法>>p.87 ~ p.88)

八、大乘佛法所說「旋陀羅尼」,正凸顯了「一切法」均是「無常變動,不可主宰」,也只有從中才能得解脫。

陀羅尼有名為「旋陀羅尼」的,可見dhr的「持而不失」,是在動態下顯現出來,而不是什麼靜止的,抽象的不變不失的原理這對於法(達磨)的被用為運動的原理;被比喻為輪,輪那樣的轉動,是可以理解的。理解佛說的「法」的本義,那對於大乘現證法的內容,也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去論證了(有名為「陀螺」的,形製各式不一。或截取竹筒(作孔),中貫以支柱。先以繩纏繞,然後抽繩放去,陀螺就急疾地旋轉,在轉動而能保持力量平衡時,能卓立而不會倒下來) (<<以佛法研究佛法>>p.125 ~ p.126)

 

九、值得吾人省思的是,不要妄想有一平靜安穩不變的境界憑空而來,我們或可參酌並思惟導師的如下開示:

學佛的說到修行了生死,不但要在萬人喧囂處安住而無所不足,還要能於無人處自靜其心,做到名符其實的「無事道人」。(<<佛在人間>>p.129)

我是個無事人,一向信任因緣,由因緣去作決定好了!(<<平凡的一生(重訂本)>>p.190)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