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講記-正釋

正釋

甲一 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萬六千人,皆是阿惟越致,從諸佛土而來集會,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

以下正釋經文。依一般釋經的通例,分本經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中,一般有通序與別序。本經敘事簡要,如《佛說阿彌陀經》一樣,僅有通序,即如是我聞等;這是一切經典所共有的。約文體來說,這是佛經的特有體裁。是佛將涅槃時,告訴阿難,將來結集的佛經,應該說如是我聞等。約意義來說,『說時方人,為令人生信故』(智度論)。這部經,有時間、地點、說者與聽法的大眾,足見得信而有徵,所以通序也叫做證信序。通序或分為六種成就,現在約五事來說:

一、「如是我聞」,指出所聽聞的法門。意思說,這一法門,是我所聽聞來的。我,是結集經典者──阿難的自稱。我聞,或者是親從佛聞,或者是從佛弟子展轉傳聞。阿難說我聞,表明了稟承佛說,而不是結集者的杜撰。所以在當初大眾結集時,阿難宣說如是我聞,經大眾一致審定,公認為佛說,含有一致無諍的意義。也就因此,古德解說為『文如義是』。下面的文句,與佛說一樣的(如),不增不減。其中的意義,正確恰當(是),不偏不倒。通序本以證信為主要意義,所以首說如是我聞,即表示了確而可信:非杜撰,不錯誤,而為學者所可以信受奉行的法門。

二、「一時」,是說法與聽法的時間。說到時間,不但世間曆法──年、月、日,種種不同;就是日夜,也不一定相同。如我們這裡的時間,與菲律賓馬尼拉,就差了一點鐘。佛法是一切世間的,全人類的佛法,並不限於印度一地,所以只泛說一時──法會始終那一段時間,而不說年、月、日、時。

三、「佛」,是宣說法門的法主。佛的意義是覺者,為一切究竟大覺者的通稱;但這裡,專指釋迦牟尼佛而說。釋迦佛,是出現於我們這個世界的佛;是在這世界,宣揚正法,救度眾生的佛。為什麼稱為佛呢?眾生一直在生死中,怎麼也不得解脫,癥結在情。情是迷情,情識;有迷情的,稱為有情,以迷情為本的有情,可說是盲目的活動,糊糊塗塗,顛顛倒倒,沒有自主的苦樂升沈,怎麼也不得自在解脫。佛法,是能使有情獲得究竟解脫的;也就是轉化情識本位而成為正覺本位的。對於宇宙人生的真實義,能如實的覺了;能依於正法,一切隨智慧而行,得大解脫。所以佛法的特質,是般若,正覺。得『三菩提』(正覺)的,成就聲聞與緣覺的聖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覺)的,成就佛果。聖者的證入,雖有淺深的不同,而都是以正覺為本的。所以究竟圓滿的大覺者,也就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意義,而稱之為佛。『佛為法本,佛為法根』,法門的宣揚流通,都由佛而來。

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是佛說法,也是大眾聽法的地點。釋迦佛出現於印度。中印度摩竭陀國的首都,叫王舍城;一向是國王的住處,所以叫王舍。當時,王舍城是印度文化、經濟、政治的中心,所以佛也常在這裏教化。王舍城有五山環繞;耆闍崛山即五山之一。梵語耆闍崛,意義是鷲峰,從形勢得名。安靜而並不太高,離城而並不太遠,這是釋迦佛常住說法的道場。

五、「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以下是列同聞正法的大眾。這又有二眾:一、(小乘)聲聞眾,二、(大乘)菩薩眾。聲聞的學眾,有在家的、出家的,而以出家的為主。出家眾又有五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而以比丘為主導者。本經簡略,所以但列比丘眾為代表。梵語比丘,華語為乞士(男性)。是『外乞食以資身,內乞法以資心』;就是過著乞化生活,而專修佛法的出家者。比丘眾同住在一起,叫俱。但這不只是群居,而是過著有紀律的(見和、利和、戒和)集體生活。在這聽法的聲聞眾中,有凡有聖;聖眾也有四果的差別;第四阿羅漢果有九種,其中得三明六通的俱解脫阿羅漢,為比丘中的大比丘。這樣的大比丘,就有八千人,可見參加法會的聲聞眾,人數是多極了!

「菩薩摩訶薩萬六千人」以下,列菩薩眾。梵語菩提薩埵,簡譯為菩薩,華語覺有情。梵語摩訶薩埵,簡譯為摩訶薩,華語為大有情(大士)。菩提,是佛的大菩提──無上正等覺。薩埵是勇心,是強毅勇猛的願欲。凡發堅固的大菩提心,依菩薩道而勤勇進修的,就名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菩薩的階位是不等的。高位的菩薩,如文殊、彌勒等,為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以叫菩薩摩訶薩。在這寶積大法會中,單是大乘眾的領導者──菩薩摩訶薩,就有一萬六千人!

敘列同聞的大眾,集經者每每稱讚聽眾的功德。本經簡要,所以比丘眾沒有讚德,菩薩眾也僅以三句來讚說。「皆是阿惟越致」,指出了菩薩眾的行位。阿惟越致,是阿毘跋致的舊譯,華語為不退,就是『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不退有四類:一、信不退,在十信的第六心,對於大菩提的深信不疑,不會再退失了。二、位不退,在十住的第七住,不再會退證小乘的果證了。三、證不退,在十地的初地,證得甚深法性,一得永得,不會退失。四、行不退,在八地以上,清淨心的德行進修,念念不斷的向上,不再會退起染心,或停滯不進了。以本經的菩薩摩訶薩來說,應該是行不退。

釋迦佛出世時的印度,在家菩薩是少數的;出家菩薩更只是彌勒菩薩一人。所以寶積法會中的大菩薩們,都是「從諸佛土而來集會」的。十方的世界(佛土)無量,菩薩也無量;有些清淨佛土,更是純一的菩薩眾。在釋迦佛說法時,就有十方的菩薩們來會。這說明了,佛是平等而不分彼此的。菩薩們的來會,除了供佛聽法以外,還起著莊嚴法會,讚揚大乘,及示範的教化作用。

這些大菩薩們,「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無上正真大道(古來多譯菩提為道),是無上正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舊譯。正覺,是通於聲聞的。正等(普遍)覺,是通於菩薩的。究竟圓滿的大覺,稱為無上正等覺,是佛所圓證的大菩提。這些大菩薩,都再是一生,就要當來成佛,證得無上菩提。所以都是修證到鄰近佛果,如彌勒一樣的補處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