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講記-甲二 正宗分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一 修廣大正行

丁一 辨菩薩行相

戊一 正行差別

己一 得智慧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

本經的正宗分,分正說菩薩道,兼說聲聞道二科。這說明了本經是以大乘為主,而大小兼暢的法門,代表正統的中期佛教。在菩薩道中,有修廣大正行,習甚深中觀,作教化事業三科。廣大行與甚深觀,是菩薩道自行的大綱;教化事業,是利他的大業。這三者,完滿的開示了菩提的正道。如約修學階位的偏重來說:修資糧以向加行位,重於福智資糧的廣大積集。從加行以入見道,重於甚深中觀的修證。從見道以趨修道位,重在利他的教化事業。修廣大正行,也有辨菩薩行相,讚菩薩功德二科。辨菩薩行相,也分三,先說正行差別。總有八事,都以邪行正行,一反一正的對辨,以顯示菩薩應行的種種正行。

「爾時」是佛在鷲峰,與大眾共集,而要宣說寶積法門的時候。「世尊」,是佛的又一尊稱。佛為究竟無上的大聖,是人間天上,一切世間所共尊仰的,所以又稱為世尊。當時,佛「告大迦葉」說。佛為無量大眾說法時,一定有一位或幾位,與佛問答的當機者(受佛稱讚或被佛呵斥)。這是代表大眾的,代表大眾而請問,佛也就因對他說而告訴了大家。本經的當機者,是大迦葉。迦葉是姓,華語為飲光。姓迦葉的佛弟子,不在少數,這位被稱為大迦葉的,是釋尊門下了不起的大德。釋尊涅槃後,大迦葉主持了荼毘大典。又在王舍城的七葉窟,主持了佛典的第一結集。大迦葉是佛涅槃後的領導者,所以有釋尊付囑迦葉,傳承正法的傳說。大迦葉頭陀第一,生活精嚴,在崇尚苦行的東方印度(耆那教與提婆達多的五法是道,都興起於此),受到了大眾的崇仰。本經重於戒慧,所以操行精嚴的大迦葉,為本經的當機者。還有,當時就近參與荼毘典禮的,以及出席結集法會的,主要為王舍城、毘舍離一帶的比丘,也就是大迦葉領導的一系。大迦葉不曾能邀集全佛教界,集思廣益,而舉行少數的結集;連多聞第一的阿難,也幾乎被拒絕。這所以結集圓滿時,就有富樓那等提出異議,而種下了佛教學派分化的種子。在佛教的傳弘中,大迦葉領導的學系,重戒的,重定的,帶有嚴重隱遁傾向的佛教,被指為背棄釋迦精神的小乘。本經不但開示大乘正法,也針對重戒的,重定的比丘,而宣說聲聞正法。以大迦葉為當機者,那是最適當不過的了!

『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何謂為四?不尊重法,不敬法師。所受深法,秘不說盡。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迦葉!是為菩薩四法,退失智慧。

佛為大迦葉說菩薩的正行差別,先說失智慧與得智慧。智慧是佛法不共世間的特質,是解脫與成佛的根本。對於菩薩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首先提出來說。

「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已有的尚且要退失,當然更不會增進了。四法為因,引起智慧的退失是果,有著因果的一定關係。因果是多種多樣的,這裡說的,主要約二類因果說。一、無論是善的惡的,久而久之,習以成性,一天天的增強。如常起貪心的,會貪心越來越大;起瞋心的,瞋心會越來越嚴重。如讀書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好靜的,習慣了會愛靜惡動,過不慣煩囂的生活。這不但今生,也影響到來生的性格、能力。這叫做等流因果。二、如布施的,使別人的生活獲得充足,自己將來就能得富裕的果。傷害人,使人死(墮落惡道是異熟因果),來生為人時,會受到多病或夭壽的果。總之,使人苦惱,自己得苦惱,使人安樂,自己能安樂;障礙人的,自己也受人的障礙。這些,叫做增上因果(一般也叫做業報)。

那四種邪行能退失智慧呢?一、「不尊重法,不敬法師」:法,是真理(理法;理法的實現即證法),是達到真理的正行(行法),表達這真理與正行的聖教(教法)。自己學法而又以法教化的,稱為法師。法──真理、正行、聖教,從佛的大覺而宣揚出來。對學者來說,法是智慧的源泉。如不尊重法,不生希有難得心,不看作治病的良藥,昏夜的明燈,而覺得沒有什麼了不得,與自己沒有什麼關係,那一定不會依法去信解修行。不進則退,也就會日漸愚癡了。不能尊重法,也就不會尊敬法師。法師也是人,不會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如不從正法的關係去尊敬他,就會挑剔一些不相關的事:相貌不端嚴呀,音聲不洪亮呀……。或說法師的某種不圓滿:性急呀,偏愛呀,好名呀,種種吹求,而忘記了自己應學他的長處,應學習他宣揚的正法。這樣的不尊師,不重道,自己閉塞了聰明,不能獲得正法的智慧,反而要退失了。

二、「所受深法,秘不說盡」:深法,是大乘法,大乘的空義(經說:深奧者,空是其義),深行密證的法門。自己從師長受學得來,應該善與人同,盡量弘揚。卻故意秘密化,不肯輕易說,說也不肯盡量的說,而保留一分。這或是為了名,為了利,秘而不傳的作風,障礙人不能生長深智;因果必然,當然自己要退失智慧了。拿淺事來說:我國古代的工巧、醫藥、拳術,都有高度的成就,可是被『秘密』害了。教拳的,不肯盡量傳授徒眾,而留下幾手。醫藥,只肯傳自己人,或傳兒不傳女,不願公開以求進步。結果,大多失傳了。到現在,我國還被看作落後地區,這不是秘不盡傳,而招退失智慧的惡果嗎?

三、「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樂法,是愛好大法而深願欲求的意思。遇到這樣的人,應該隨機說法,引他趣入佛法。而現在卻故意的留難他,說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如年紀還輕呀,知識太差呀,業障太重呀,下次再來呀,要供養多少呀……。根機中中的,就會因而失望,意志沮喪,變壞了那種樂於求法的熱心。有的,受了外道的誘惑,動搖了對三寶的信心。犯了這樣障人智慧的罪過,當然要退失智慧了。

四、「憍慢自高,卑下他人」:修學佛法的,容易犯一種過失,就是義理愈了解,或多少有些行持功德,憍慢心就起來了。覺得自己了不起,高人一等。看起他人來,論教理、論修行,都卑下低劣,不及自己。於是覺得沒有值得尊敬的法師,沒有可以造就的學者。憍慢狂妄,結果是『滿招損』,智慧日漸退失了。

世尊總結的說:上面所說的,「是為菩薩四法」,會「退失智慧」的。求大智慧的大乘行者,應切戒才好!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謂為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師。隨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得大智慧。

現在,再從正行來說能得大智慧的四法。那四種法呢?

一、「常尊重法,恭敬法師」:能常常的尊師重道,就會常常的訪師求法,智慧也就自然增長廣大起來。

二、「隨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菩薩隨自己聽聞受持的深法,不會『秘不說盡』,而是樂意的廣為人說。以弘法心,慈悲心,報恩心來說法,不是為了貪求名譽,或者財利供養。唯有這樣的清淨心說法,才能廣為人說。否則,存有名聞、利養、徒眾──不清淨心來說法,就會或多或少的保留。不是嫌說法的報酬太少,就怕別人與自己一樣,名聞利養被人奪去了。

三、「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對於樂法的人,故意留難,不願為他說法,主要是由於不知聞法的利益。要知道,現證的智慧,雖由於修習;而修慧要由於思惟,思慧要由於多聞。知道智慧是從多聞而引生的,就會尊重聞法的功德了。對他人,就不為留難,樂意去為人說法。對自己,一定是精勤的求聞正法,不懈不怠。如頭髮鬚眉著了火一樣:火燒(然與燃同)鬚眉,一定急不容緩去救息他;知道多聞的功德,一定會不懈不怠的去多聞正法。當然,精勤的多聞,也要注意到身心的調適。必須『行之以漸,持之以恆』,從容不迫而又鍥而不捨,才是中道的勤行。

四、「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凡人聽聞經法,背誦、受持,大抵會因此而憍慢起來。但聞思經法,還是為了實行。如學者的志願,在乎如經所說的去實行,而不是隨著語言文字團團轉,專在名相上作工夫,那就會感覺自己的實行不足,還不能完滿的實踐佛說。能深切感覺到自己的不足,自然謙和寬容,不再憍慢自高了。能這樣依解而起行,智慧當然能生長廣大了。

佛總結的說:這就是「菩薩四法,得大智慧」。